第363章 岐仁堂舌诊记:方寸舌上辨阴阳(4 / 5)

加入书签

得好。岐大夫刚把晒好的陈皮收进药柜,就见个白发老者扶着墙挪过来,走几步就喘口气,嘴唇紫得像熟透的桑葚。

"老先生,您哪儿不舒服?"岐大夫赶紧迎上去,扶他坐下。

老者摆摆手,半天说不出话,缓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心口疼......手脚凉......"

岐大夫摸他的脉,脉细得像头发丝,按下去几乎摸不着。再看他的舌,舌质紫暗,像蒙了层灰的猪肝,舌边还有几个紫斑,像溅上去的墨点。"您这是寒凝血瘀,得赶紧温经散寒。"

他转身就往药柜跑,抓过当归、桂枝、芍药,又捏了把细辛:"《伤寒论》里的当归四逆汤,专治您这'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补血活血,桂枝温通经脉,就像给冻住的河流烧把火,让冰化了;芍药养血,跟当归配着,补血又不滞;细辛通阳,能把deep里的寒气赶出来。"

他一边称药一边叮嘱老者的孙子:"这药煎的时候放些通草,通草能通利血脉,让药气走得更顺。煎好赶紧喝,喝的时候捂严实点,别让风钻进去。"又摸了摸老者的手,冰凉冰凉的,"喝完盖床薄被,发点汗就好了——汗一出,寒气就跟着出来了。"

老者喝了药,过了半个时辰,嘴唇的紫色慢慢淡了些,能说出话了:"大夫,我这病......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

"是您年轻时受的寒没除根。"岐大夫叹口气,"您年轻时常在水里干活吧?寒气钻进血脉里,年纪大了,阳气弱了,寒气就冒出来了。以后别沾凉水,天冷了多穿件衣服,尤其是膝盖和腰,别让寒气再钻进去。"

老者的孙子要付钱,岐大夫摆摆手:"先给老先生治病要紧,钱的事以后再说。"

傍晚时,王婶端着碗山药粥来了,粥上飘着点葱花:"岐大夫,您尝尝!老王家能吃下小半碗了,舌头也不那么白了,刚才还在院里晒暖呢!"

陈师傅也来了,手里拿着块没裂的豆腐:"大夫您看,我这舌头好多了,口子浅了,也不疼了。"他伸舌给岐大夫看,舌面的裂纹果然淡了些,舌尖的红也退了。

李先生跟着进来,脸上有了点血色:"昨晚睡了快五个时辰,没做梦!"他笑着说,"今早起来舌尖也不疼了,舌头上的苔好像也薄了点。"

岐大夫看着他们,眼角的笑纹像绽开的菊花。灶上的砂锅还温着,药香混着山药粥的香气,漫过青石板巷的黄昏。他拿起擦得发亮的铜药臼,轻轻敲了敲,发出清越的声响——那是前儿个刚收的苍术,得捣成末,等明天给陈师傅配调理脾胃的丸药。

"其实这舌头啊,就是五脏的镜子。"岐大夫一边捣药一边说,"心火旺了,舌尖就红;肾水亏了,舌根就干;脾胃弱了,舌边就有齿痕。不用查这个仪那个器,就看这方寸之地,五脏的虚实寒热全写着呢。"

王婶点头:"还是老祖宗的法子灵!"

"不是法子灵,是懂了'天人相应'的理。"岐大夫停下手里的活,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人是小天地,舌头就是这小天地的田埂,田埂肥不肥,湿不湿,一看就知道地里的庄稼长得好不好。医者就是看田埂的人,知道该浇水还是该松土,该晒太阳还是该挡雨——说到底,就是顺着天地的性子,帮人把阴阳调顺了。"

巷口的灯笼亮了,昏黄的光透过窗棂,落在药柜上的《黄帝内经》上,书页上"舌为心之苗"几个字,被映得温温润润。岐仁堂的木门又"吱呀"响了一声,这次是卖豆腐的陈师傅送来了新点的豆干,说是给岐大夫当宵夜。

药香、豆香、还有巷子里飘来的饭菜香,混在一块儿,成了青石板巷最安稳的烟火气。岐大夫知道,明天天一亮,这木门还会"吱呀"一声推开,会有新的患者来,会有新的舌象要辨,但只要这方寸舌上的阴阳能辨得清,这悬壶的日子,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