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岐大夫解疫:暑湿缠身筋骨痛,草药一束见真章(3 / 3)

加入书签

了,这次老人脸上有了些血色,虽然走路还慢,但不用人架着了。"大夫,神了!"高个年轻人兴奋地说,"我那脚踝消了一半肿,刚才在工地上试着走了两步,不怎么疼了!"

岐大夫再给李大爷诊脉,脉象比上午平缓了许多:"毒邪已经退了大半,但湿邪黏腻,没那么快干净。"他又开了张方子,"这次把石膏减成一两,加茯苓八钱,白术六钱,这两味是健脾祛湿的,就像给地里撒上干燥剂,得把深层的湿气慢慢吸出来。"他对众人说,"这病就像打持久战,不能见好就收,得把余邪赶尽杀绝,不然过几天又要复发。"

接下来的几天,工地上又陆续来了几个轻症患者,岐大夫都按"清热祛湿、通络止痛"的法子调治,有的加些桑枝、牛膝引药下行,有的加些黄芩、栀子增强清热之力,就像裁缝量体裁衣,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细细调整。阿明和小雅每天熬好药汤送到工地,还带着工友们清理排水沟,撒上石灰,挂起药包,工地上的"筋骨痛"渐渐少了。

一周后,李大爷再来时,已经能自己走路了,手腕的红肿全消了,只是疹子退去的地方还有些淡印子。"大夫,真是谢谢您,这药喝下去,我这老骨头像是重新上了润滑油,舒坦!"他说着,从布兜里掏出几个自家种的木瓜,"这东西能泡酒,治关节痛,您留着。"

岐大夫接过木瓜,笑着说:"木瓜确实是好东西,《名医别录》说它'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正好给你泡酒喝,巩固巩固疗效。"他望着窗外渐渐西斜的太阳,热气似乎消散了些,"你们看,这暑湿疫毒再凶,也敌不过顺应天时的调理。就像这天气,再热的伏天,也会有清风徐来的时候;身体再难受,只要找对了法子,总能慢慢舒坦过来。"

小雅正在整理药柜,听见这话接口道:"爹常说,医者治病,就像农人侍田,该浇水时浇水,该松土时松土,顺应自然,才能五谷丰登。"

岐大夫点点头,拿起那本翻得卷了角的《伤寒论》,指尖在"六经辨证"的条目上轻轻摩挲:"医道再深,说到底不过'辨证施治'四个字。就像这疫毒,看似来势汹汹,只要看清它是暑是湿,在表在里,用对了药,就像解开一团乱麻,总有个头绪。"

暮色渐浓,药堂里点起了灯,药香在昏黄的光线下弥漫开来,与窗外的蝉鸣、远处的蛙声融在一起。阿明正在清点药材,岐大夫坐在灯下写医案,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淡淡的墨迹:"岭南暑湿,疫毒易生,其病在经络,其根在湿热。治当清热不碍湿,祛湿不伤阴,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加减,佐以通络之品,外避疫气,内扶正气,如此则湿去热清,经络通畅,其病自愈......"

铜铃在晚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应和着这份古老的智慧——草木有灵,医道有方,纵使世事变迁,那些藏在典籍里的医理,那些浸润在药香里的仁心,总能像夏夜的星光,照亮驱散病痛的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