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岐仁堂的"通肠方":一贴下去胀气消(2 / 3)

加入书签

把胃肠里黏糊糊的痰湿化开,再顺着厚朴、生姜开辟的道儿排出去。"

年轻人好奇地问:"这三味药都是往下推的,那推得太猛了咋办?"

"问得好。"岐大夫拿起党参和炙甘草,"这就轮到它们俩出场了。党参补脾气,就像给脾胃加把劲;炙甘草调和诸药,就像个调节器,不让前面三味药太霸道。《脾胃论》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就是这味甘药,能让整个方子的力道又稳又匀。"

刘婶指着药材问:"那这些药的份量有讲究不?"

"大有讲究。"岐大夫拿起戥子,"厚朴得用15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党参5克。行气的药要多些,补气的药要少些,就像疏通管道,主力得是疏通器,不能让水泥占了大头,不然越补越堵。"他给两人各开了三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喝药后要是觉得肚子咕咕响,或者放几个屁,都是好事,说明气通了。"

年轻人接过药方:"岐大夫,这方子这么灵,是不是所有腹胀都能用?"

"那可不行。"岐大夫摇头,"要是纯虚证,比如大病初愈的人腹胀,就不能用这个。得辨证,就像治水,有的是河道堵了,有的是水源少了,治法不同。您俩这是虚实夹杂,堵得厉害,就得先通后补,通补结合。"

三天后,刘婶和年轻人一前一后到了岐仁堂。刘婶进门就嚷嚷:"岐大夫,您这药太神了!第一剂喝下去没多久,就放了个响屁,那叫一个舒坦!现在肚子平平整整的,昨天还包了饺子,吃了十个都没事。"

年轻人也笑着说:"我这气顺了,胸口不闷了,后背也不酸了。今天特意早点下班过来,想再抓两剂巩固巩固。"

正说着,开馒头铺的老王掀帘进来,手里提着一笼热馒头:"岐大夫,尝尝我新做的红糖馒头。上次您给我开的那个消胀方,真是救了我,现在一天蒸八笼馒头都不觉得累。"

刘婶拍着大腿:"敢情你也用过这方子?"

"可不是嘛。"老王放下馒头,"前阵子总觉得肚子胀,面都发不好,以为是累着了,歇着也没用。岐大夫说我是揉面时总弯腰,气郁在肚子里,给开了这方子,三剂下去就好了。"他拿起一块馒头递给年轻人,"你尝尝,我这馒头发得暄软,全靠脾胃有劲儿。"

岐大夫笑着说:"这就是中医的妙处,同一个方子,能治不同起因的病,只要病机对了,效果就好。就像这馒头,面得发好,碱得适量,才能暄软可口,人体也一样,气顺了,痰湿化了,脾胃才能好好干活。"

小柱子端来茶水,好奇地问:"师父,那要是有人喝了这药没效果,是咋回事?"

"要么是辨证不对,要么是生活习惯没改。"岐大夫拿起厚朴,"就像刘婶,要是还顿顿红烧肉,再好的药也挡不住;年轻人要是还天天坐着不动,气还是会堵。《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才是养生的根本。"

刘婶接过话头:"可不是嘛,我现在炒菜少放油,凉菜也少吃了,每天早上还去公园遛弯,觉得浑身都轻快。"

年轻人点头:"我也改了,每小时起来活动五分钟,喝药时还特意放慢吃饭速度,感觉消化确实好多了。"

岐大夫看着他们,欣慰地说:"这就对了。药是帮手,自己才是主力。脾胃就像家里的灶台,得好好养护,别总让它超负荷运转,也别给它塞些难消化的东西。"他从药柜里取出些陈皮和炒麦芽,"你们回去用这个泡水喝,陈皮理气,麦芽消食,平时当茶喝,能防着气再堵上。"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药柜上的药材上,泛着温润的光。刘婶提着药包,哼着小曲儿往菜市场走,打算买条鲜鱼犒劳自己;年轻人揣着药方,脚步轻快地往地铁站去,心里盘算着晚上回家给媳妇露一手;老王则乐呵呵地推着馒头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