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岐仁堂里不分科——老街大夫的"通治"故事(2 / 4)

加入书签

,气上冲胸',就是这道理。你这脾本来就弱,剩菜里的油腻裹着湿气,堵在这儿了——就像水渠被烂草堵了,水过不去,就往上漫,所以你想呕,吃不下。"

老王急了:"那这得去看胃病科?"

"哪用分科?"岐大夫笑了,"湿邪是流动的,堵在脑袋是头晕,堵在心口就是呕逆,堵在肠子就是拉肚子,根源都是脾不运化。"他提笔在刚才的方子基础上改了两味药,"把桂枝换成生姜,生姜能温中止呕,再加点半夏,化掉那团'湿棉花'。这叫小半夏加茯苓汤的意思,帮你把心口的湿邪化开,让气顺下去,胃口自然就开了。"

他又问老王:"晚上睡觉是不是总觉得肚子里咕噜响?"

老王一拍大腿:"可不是!跟有水在晃似的!"

"那就是湿邪没处去,在里头晃呢。"岐大夫叮嘱,"这两天别吃油腻,就喝白粥配咸菜,让脾胃歇口气。药熬出来趁热喝,喝了可能会出点汗,那是湿邪往外走呢。"

老王刚拿着方子出门,卖水果的刘大姐就提着一篮桃子进来,脸上带着愁容:"岐大夫,您给看看我家老头子,这两天上厕所跟跑马似的,一天拉七八回,全是稀水,去那边的诊室,人家让他去看肠道科,说可能是发炎了,他不去,非得来您这儿。"

三、腹泻的刘大爷与"水走肠间"

刘大爷被刘大姐扶进来时,腿都打晃,嘴唇干得起皮,坐下来就叹:"拉得快脱水了,肚子还不疼,就是一响就得跑厕所,跟开了闸似的。"

岐大夫看他舌苔白滑,按脉时脉细得像线,还跳得弱。"是不是前天淋了雨?"

刘大爷点头:"可不是,前天收摊时赶上下雨,没带伞,淋了个透心凉,当天晚上就开始拉。"

"这是水湿跑到肠子里了。"岐大夫解释,"《金匮要略》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你这就是淋了雨,寒湿进了身子,脾被冻得运化不动,水湿直往肠子里钻,肠子存不住,就'沥沥'地往下走。"

刘大姐急了:"那得用止泻药吧?"

"不能硬止。"岐大夫摇摇头,"就像水渠漏水,得先把源头的水截住,再把渠修好。他这是寒湿困脾,得温脾化湿,让水走正道——从小便出去,肠子自然就干了。"

他提笔写方:"用五苓散。茯苓、猪苓利水,白术健脾,桂枝温阳化气,再加点泽泻,帮着把水从小便导出去。水湿有了出路,就不会往肠子里跑了。"又对刘大姐说,"熬药时加两块生姜,喝完让他盖被子出点汗,把寒气逼出去。这两天别吃瓜果,煮点山药粥给他养着。"

刘大姐千恩万谢地走了,小竹在旁边记着:"师父,张婶子是水在头,王大叔是水在心口,刘大爷是水在肠子,都是湿邪,就是跑的地方不一样?"

岐大夫捋着胡子笑:"可不是嘛。湿邪这东西,跟调皮的孩子似的,哪儿松就往哪儿钻。你看那河水,河堤哪儿有缺口,水就往哪儿流——人身上的'河堤'就是五脏六腑的功能,哪处弱了,湿邪就往哪处去。"

正说着,巷口修鞋的老周拄着拐杖进来了,一瘸一拐,额头上渗着汗:"岐大夫,您给看看这腿,肿得像发面馒头,关节疼得钻心,下雨更厉害,人家说我这是风湿,得去看骨科,我寻思着还是来您这儿稳当。"

四、脚肿的老周与"湿滞下焦"

老周把裤腿往上卷,小腿肿得发亮,一按一个坑,半天起不来。他叹着气:"不光肿,还麻,走路跟踩在棉花上似的,晚上躺床上,腿怎么放都不得劲。"

岐大夫看他舌苔厚腻发黄,按脉时脉沉迟,指尖一按就像陷进泥里。"是不是总在潮湿的地方待着?"

"可不是,我那修鞋摊在屋檐下,下雨时雨水顺着墙根流,摊底下总潮乎乎的,我一天坐八九个钟头,膝盖以下老泡在潮气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