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都市夜归人,肝血暗耗愁肠结——岐仁堂里的养血疏肝经(2 / 4)

加入书签

疏导‘堵车’的气血,但如果源头的‘水量’不够,越疏导,是不是越觉得空虚乏力?就像您现在,吃完药可能心情好两天,但很快又会觉得烦躁,还伴着头晕眼花,对不对?”

陈默猛地一拍大腿:“对啊!大夫您说得太准了!我还以为是药劲过了呢,闹了半天是‘水源’没跟上!”他想起自己最近不仅情绪低落,还总觉得手脚心发烫,晚上睡觉被子都盖不住脚,“那我现在该咋办?赶紧补血?喝红枣桂圆汤行不?”

“红枣桂圆是好,但力道太轻,而且您这脾胃,恐怕也受不住。”岐大夫摇摇头,重新拿起笔,“这样吧,我给您开个方子,叫‘一贯煎’,是前人治这种‘血枯肝郁’的妙方。里面用大剂量的生地黄,不是咱们平时吃的熟地黄,它性凉润,专入肾经,就像给您那快干涸的‘泉眼’里注水;再配上当归、枸杞,一个活血养血,一个补肝肾、益精血,这三味药是‘治本’的。”

他说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写下:“生地黄一两五钱,当归身三钱,枸杞子三钱……”

“那疏肝的药呢?”陈默探着脑袋看药方,“不用柴胡、香附这些吗?我看逍遥丸里都有啊。”

“用,但只少少用一点。”岐大夫指着药方最后一味药,“川楝子一钱。这味药能疏肝理气,但性苦寒,用多了容易伤阴血。您现在是血虚为本,理气为标,就像给干河床疏通河道,得先有点水打底,不然越挖越干。这就叫‘养血而不滞,疏肝而不伤’。”

第二章:肾精为根,脾胃为基

正说着,诊所的门又被推开,进来一位拎着菜篮的阿姨,约莫六十岁,头发花白,脸上却带着愁容。“岐大夫,我又来了,给我老伴儿看看。”

原来是住在隔壁弄堂的王阿姨,她老伴儿李叔前阵子来瞧过,说总是胁肋胀痛,吃不下饭,岐大夫当时开了逍遥丸,吃了几天好了些,可最近又犯了,还添了大便不成形的毛病。

岐大夫让王阿姨坐下,先问了问李叔的近况。“唉,他呀,退休在家闲不住,非要去小区广场下棋,一坐就是一下午,风吹着也不知道回。最近总说嘴里没味儿,看见肉就腻,晚上睡觉还老踢被子,说心里烦躁。”王阿姨叹了口气,“上次吃了您的药,肚子不胀了,可这两天又说胸口堵得慌,大便稀得跟水似的。”

岐大夫沉吟片刻,让王阿姨明天带李叔过来面诊,转头对陈默说:“你看,这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李叔年纪大了,脾胃本就虚弱,之前用逍遥丸有效,是因为里面有白术、茯苓健脾,但他后来反复,是因为脾虚生血不足,光疏肝理气,没把‘生血的厂子’建好。”

他拿起桌上的《伤寒论》,翻到某一页:“张仲景说‘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就像咱们身体里的‘粮仓’,吃进去的食物能不能化成气血,全靠脾胃运化。如果粮仓本身漏了底,就算往肝脏里补再多血,也是无源之水。”

陈默听得连连点头,想起自己平时为了赶时间,经常吃冷饭冷菜,胃里时不时就反酸胀气。“大夫,那李叔该怎么办?是不是得先补脾胃?”

“对,得先‘打地基’。”岐大夫合上书本,“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上面盖得再漂亮也会歪。对于脾胃虚弱、生血不足的人,得先用小建中汤。里面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饴糖健脾补中,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先把脾胃这个‘生血工厂’的功能恢复起来。”

他指着陈默的药方:“您跟李叔的情况不同,您是年轻人,熬夜伤了精血,肝肾阴虚为主,所以用一贯煎补肾精、养肝血;李叔是年老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所以得先健脾养血。这就叫‘辨证论治’,就像裁缝做衣服,得量体裁衣,不能所有人都穿一个尺码。”

陈默恍然大悟:“怪不得我之前看网上说肝郁就喝玫瑰花茶、按太冲穴,刚开始有点用,后来越按越烦躁,原来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