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宝宝的“硬疙瘩”与灶膛里的火苗(2 / 4)
"
\"可不是嘛,\"李静无奈地笑了笑,\"喂顿饭跟打仗似的,追着跑半条街才能喂进去两口,稍微硬点的菜就吐出来,就爱喝点稀粥,还得是温温的,凉一点就往外推。\"她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还有啊,这孩子尿特别多,一天要换七八块尿不湿,尿是清的,一点味都没有,夜里也得换两三次,褥子总潮乎乎的。\"
岐大夫点点头,又让李静抱着孩子,轻轻按了按她的小肚子。萌萌没躲闪,只是小眉头皱了皱,肚子软软的,不像有积滞的硬邦邦。\"孩子平时怕冷还是怕热?\"
\"特别怕冷!\"李静立刻接话,\"别的孩子穿短袖,她得穿长袖,脚总冰冰的,晚上睡觉得穿袜子,不然就蹬被子喊冷。\"
小杨在旁边记着,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女,2岁,便秘半年,2-3日一行,质硬如石,需辅助通便。纳差,口中清涎甚多,小便清长,夜尿多。精神可,脉弱,虎口脉纹紫暗,舌质淡,苔薄白。\"
\"师父,这孩子是不是有热啊?\"小杨忍不住问,\"大便这么干,跟羊屎蛋似的,我以前学的,便秘不都是热结吗?\"
岐大夫没直接回答,而是拿起案上的小茶壶,往一个空碗里倒了点温水,又加了块冰进去,水立刻变得冰凉。\"你看这水,\"他指着碗,\"要是灶火不旺,锅里的水烧不开,是不是就会凉冰冰的?孩子的脾就像家里的灶膛,脾阳就是灶膛里的火苗,萌萌这是火苗不够旺,水烧不开,积在锅里变成了凉水。\"
他转向李静,用最通俗的话解释:\"孩子这便秘,不是肠子里有火,是脾阳不足。脾阳就像灶火,火不旺,食物消化不了,水湿也运不走,就变成了嘴里的清涎——那不是热出来的口水,是没烧开的凉水;小便清长也是因为水湿没被火蒸腾,直接变成尿排出去了。\"
李静听得眼睛都亮了:\"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难怪她总流口水,尿还多,原来是'火'不够啊!可为啥火不够,大便还这么干呢?\"
\"这就像冻住的水管。\"岐大夫拿起桌上的笔,在纸上画了根弯弯曲曲的管子,\"脾阳不足,肠道就像冬天没暖气的水管,冻得硬邦邦的,里面的东西走不动,越积越干,就变成了硬疙瘩。这时候要是用泻药,就像往冻水管上泼冷水,管子更脆了;用清热的药,好比把灶火弄得更旺,看着暂时通了,其实把仅有的火苗浇灭了,孩子拉完就蔫,就是这个理。\"
他指着萌萌虎口的紫纹:\"这脉纹紫,不是热,是气堵住了,就像水管冻住后,里面的气排不出去,憋得发暗。孩子的舌淡苔白,脉弱,都是虚证的样子,所以她的便秘是'虚中夹滞'——底子是脾阳不足,表面是气没理顺。\"
小杨在旁边听得入神,手里的笔在纸上飞快地写着:\"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水湿内停则清涎多、小便清长;气机阻滞,肠道失于温通,则大便干结;纳差、脉弱、舌淡均为脾阳亏虚之象。\"
岐大夫站起身,走到药柜前,手指在一个个抽屉上点了点:\"得给灶膛添点柴,再给冻住的水管松松劲。用厚朴温中汤的意思,再加点温脾的药。\"
他一边说,小杨一边抓药,药戥子在他手里轻轻晃着,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厚朴六克,这药像给肠道松松绑,理气的,性子温乎乎的,不伤人;茯苓六克,像块小海绵,能吸走多余的水湿;陈皮四克,理气化痰,就像给堵着的气找个出口;木香三克,香气窜,能推着气往前走;干姜一点五克,这是关键,像给灶膛添的火苗,专门温脾阳的,量不能大,孩子脾嫩,怕烧着;豆蔻三克,温温的,能化湿开胃,让孩子想吃饭;白术六克,炒过的,像给脾胃加层保护膜,补脾气还不燥;太子参两克,代替人参,性子更柔和,补元气的;最后加一点点大黄,一点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