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一碗甘澜水的阴阳玄机(2 / 3)

加入书签

往上窜的,得加两味‘引经药’。”说着取来牛膝,粗壮的根须带着泥土的腥气,“牛膝味苦酸平,能‘引血下行’,就像给火苗搭个往下走的梯子,十五克,让上浮的虚火跟着它走。再加点磁石,三十克,这石头重坠,能安神镇惊,就像给翻腾的水面压块青石,让火气安安稳稳往下沉。”

小徒弟在旁记录药方,忍不住问:“师父,为什么不用川芎?川芎不是治头疼的吗?”

“川芎是治实火头疼的,像风寒感冒那种紧箍似的疼。”岐大夫摇头,“您娘这是虚火,用川芎就像给虚柴添烈火,越烧越旺。咱们得用‘滋水涵木’的法子,让肝木得到滋养,火气自然平息。”

药方写罢,岐大夫又取来个粗瓷盆,倒入井水,拿起木勺反复扬水,水花溅起的声音像碎玉落地。“这叫甘澜水,”他对二柱说,“《伤寒论》里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就用这个。用木勺扬一千遍,让水‘生气’,煎药时加进去,能助药力流通,就像给池塘开个小口,让新水旧水活起来。”

二柱接过药方,指尖有些发颤:“大夫,这药真能管用?我娘疼了快半年了……”

“你按我说的法子煎药,”岐大夫在药方背面写下注脚,“熟地先煎,其他药后下,大火烧开转小火,煎出的药汁得有一碗半。分三次喝,饭后温服。另外,每天用吴茱萸五克,醋调了敷脚心,脚心是涌泉穴,属肾经,能引火归元,就像在池塘底部开个孔,让多余的水顺着水道流走。”

他又叮嘱:“这三天别吃辛辣,也别喝绿豆汤。让老太太多躺躺,少看月亮。晚上睡觉前用艾叶煮水泡脚,水里加七颗花椒,泡到微微出汗就行,别大汗淋漓,那会伤元气。”

送走二柱母子,小徒弟收拾药碾时嘟囔:“师父,您说西医咋就不明白月相影响人呢?海边的渔民都知道初一十五鱼不咬钩,人咋能不受影响?”

岐大夫望着窗外的满月,月光在药柜上投下参差的影子:“他们信仪器,不信‘感应’。就像这脉象,仪器能测出频率,测不出‘浮中沉’的力道;能看到血液流动,看不到‘气血’的盛衰。《灵枢》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不是玄虚,是老祖宗看了几千年总结的规律。”

正说着,西街的李寡妇抱着孩子来了,孩子发着低烧,脸蛋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岐大夫,您给看看,这孩子白天好好的,一到晚上就烧,也不咳嗽不流鼻涕,西医说是病毒性感冒,让扛着。”

岐大夫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翻看他的舌苔,舌尖红得像点了朱砂。“这是‘夜热早凉’,”他说,“也是阴虚的缘故,小孩子纯阳之体,阴液易亏,白天阳气盛能扛住,夜里阴气盛,虚火就显出来了。”

说着取来青蒿,细碎的叶片带着清苦的香气:“用青蒿三钱,鳖甲五钱,水二碗,先煎鳖甲,后下青蒿,煎取一碗,温服。这是《温病条辨》里的青蒿鳖甲汤,专治‘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让阴液慢慢滋生,虚火自退。”

李寡妇接过药方,又问:“那我家男人的胃疼,吃了您开的四君子汤,这两天好多了,是不是也能接着用这法子?”

“他那是脾虚,跟这孩子的病路数不同。”岐大夫解释,“他的胃疼是饭后胀,遇冷加重,属‘中焦虚寒’,得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就像给快熄灭的灶膛添柴。您看,同样是‘火’,有虚有实,有上有下,治法天差地别,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

话音刚落,二柱又折了回来,手里拎着个陶罐:“岐大夫,我娘说喝了头煎药,头疼轻多了,想再抓三付巩固巩固。”他掀开陶罐,里面是熬好的药汁,棕褐色的液体泛着油光,“这药闻着苦,喝着倒有点回甘。”

岐大夫笑着点头:“熟地、山茱萸都是味甘的,虽有黄柏的苦,却苦中带甘,就像人生,先苦后甜。记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