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岐仁堂里的伏天医案:一剂清暑汤解了老北风的“软脚病”(2 / 3)
了的庄稼,既得浇水,又得松松土,还得给点肥。”
他走到药柜前,指着一排排药斗说:“我给你爹开个‘清暑益气汤’,是李东垣先生的方子,专门对付这种暑湿伤气的病。这方子妙就妙在,补而不腻,清而不寒,刚好适合咱们北方人的体质。”
“北方人体质咋了?”小柱好奇。
“咱们北方人,平时受风寒多,体质偏沉,就像土地偏凉,伏天突然来场闷热雨,地里的湿气就散不出去,人也一样,暑热裹着湿邪,堵在身子里,不像南方人,平时湿气重,可能更需要清利的药。”岐大夫解释,“所以这方子不用太寒凉的药,主要是补气、祛湿、清暑,三管齐下。”
他拿起纸笔写方子,一边写一边念叨:“黄芪得用一钱,这是君药,就像领头的将军,甘温补气,能挡着暑邪再往里钻,还能止汗——您爹不是爱出汗吗?黄芪就能把气固住,汗就少了。”
“然后是臣药,人参五分,橘皮五分,当归三分,甘草三分。”他蘸了蘸墨,“人参补元气,就像给锅里添柴;橘皮理气,让脾胃能转起来;当归补血,气要血托着才稳;甘草调和,就像家里的老母亲,把一家子拢在一起。这几味都是温温的,补而不燥,适合气虚的人。”
小柱凑过来看方子:“这些药看着都挺平和,不像别的方子,尽是些苦药。”
“苦药多了伤脾胃,本来就虚,再用苦寒药,那不更没劲了?”岐大夫笑着说,“你看这苍术、白术各一钱,泽泻五分,这是帮着祛湿的。苍术像个糙汉子,能把黏在身上的湿邪扒下来;白术像个巧媳妇,能把脾胃里的湿邪收起来;泽泻就像条排水沟,把湿邪引出去,从小便排走。”
他又指着升麻、葛根:“这两味药,升麻三分,葛根三分,都是甘苦寒,能解肌热,就像给身子开个小窗户,让热邪透出去点。而且‘风能胜湿’,它们带点升发的劲儿,能把湿气往上提一提,再排出去,免得湿邪总沉在底下。”
“还有神曲炒黄,青皮二分半,”岐大夫继续写,“这是帮着消食的。湿邪一困,脾胃就像被捂住了,吃不下东西,神曲能把积食化了,青皮能顺顺气,让肚子不那么堵得慌。”
最后,他加了黄柏二分,五味子九枚:“黄柏这味药,有点苦,能清热,但我只用一点点,借它的苦味泻泻虚火,还能润肾——肾怕燥,暑热最耗津液,用点黄柏,就像给肾洒点水。五味子酸甘,能收气,也能生津,免得气补得太猛,又泄出去了。”
写完方子,他递给小柱:“你看,这方子君臣佐使分得明明白白,补气的、祛湿的、清热的、消食的,各司其职,就像一队人,有扛粮的,有修路的,有除杂草的,合力把身子理顺了。”
老汉问:“这药咋煎啊?”
“用水两大盏,泡半个时辰,煎到剩一盏,放温了喝,饭前服。”岐大夫叮嘱,“记住,药渣别扔,再煎一遍,下午再喝一次,一天一剂。另外,这几天别吃生冷油腻的,就喝小米粥、吃点烂面条,让脾胃歇着。也别再暴晒了,早晚凉快时在院里坐坐,透透气。”
小柱拿着方子去抓药,老汉坐在竹椅上,看着岐大夫忙前忙后,感慨道:“还是老大夫懂行,俺前几天自己买了点西瓜吃,想着解暑,结果越吃越拉,现在才明白,虚身子经不起凉的。”
“可不是嘛,”岐大夫笑,“西瓜是好东西,但性寒,脾胃虚的时候吃,就像给湿泥巴上浇冰水,更拧巴了。治病得看根,根在气虚湿困,就不能光靠生冷东西临时解渴。”
三天后,小柱扶着老汉又来了,这次老汉精神头足多了,脸上有了血色,走路也稳了。“大夫,太神了!”小柱高兴地说,“喝了两剂药,俺爹就不拉肚子了,吃饭也香了,今天早上还能在院里溜达两圈呢!”
老汉自己也说:“身上不那么沉了,心口窝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