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岐仁堂里话“莓”疾(1 / 3)

加入书签

冬至前的冷雨下得绵密,把岐仁堂的青瓦洗得发亮。药柜最上层的肉桂正散发着甜香,是去年从广西瑶山收来的,断面紫红油亮,像浸了蜜;中层的制附子码得整整齐齐,黑褐色的块茎上留着炮制时的焦痕,是用江油的附子经盐水泡、姜汁煮、炭火烤,足足四十九天方成;最下层的伏龙肝装在陶瓮里,是乡下土灶膛里的灶心土,带着烟火的温厚。

岐大夫刚用铜臼捣完砂仁,细碎的药末里飘出股辛香,就见诊所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年轻人缩着脖子走进来,裹着件过大的羽绒服,帽子拉得很低,露出的手腕细得像芦苇杆。他是附近写字楼的职员小李,三个月前刚从南方跳槽来北方,脸色白得像宣纸,眼下的青黑比墨还浓。

\"岐大夫,我这嘴怕是要烂掉了。\"小李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张开嘴,舌尖红得发亮,舌面上布满了鲜红的小点,像熟透的草莓,舌边却泛着青,\"疼得没法吃热饭,连喝温水都龇牙咧嘴,可奇怪的是,我还总觉得冷,穿三件毛衣都冻得发抖,晚上盖两床被子,脚还是冰的。\"

岐大夫示意他伸手,三指搭在腕脉上。指下的脉沉细无力,像结了冰的小溪,稍一用力就摸不着,偶尔却会跳得又快又急,像冰面下窜过的小鱼。\"把舌头再伸出来些,放松。\"小李依言张口,舌面的红点更清楚了,舌苔薄白却腻,像刚下过霜的湿地,舌底的青筋紫得发黑,像两条淤塞的小河。

\"《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岐大夫收回手,指尖还留着脉管的凉意,\"你这舌尖红得像草莓,是心火浮在上面;可舌边青、脉沉细,又是脾肾阳气虚了,就像灶台里的火快灭了,锅盖上却冒着火苗——这叫虚火,是阳虚生的'假热'。\"

小李愣住了,往暖气片旁挪了挪:\"我还以为是上火,喝了半个月凉茶,结果更严重了,现在连楼梯都懒得爬,走两层就喘。\"他掀起羽绒服,后腰上贴着片暖宝宝,\"这玩意儿天天贴,还是觉得从骨头缝里冒凉气。\"

岐大夫指着他的舌头:\"《伤寒论》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你是不是总觉得肚子胀,吃点东西就反酸,大便还不成形?\"小李连连点头:\"可不是嘛!早上喝杯牛奶都拉肚子,现在只能吃白粥。\"

\"这就对了。\"岐大夫起身拉开药柜,先取出块制附子,有拳头大小,黑褐色的表面泛着油光,\"你这病,根在脾肾阳虚。脾主运化,就像家里的大厨,阳气虚了,大厨就懒了,水谷不化,变成痰湿;肾主温煦,像灶台里的火,火弱了,全家都冷。痰湿堵在中间,阳气升不上来,就被逼得往上窜,变成虚火,所以舌尖红、嘴里烂,底下却冰寒。\"

他用戥子称出60克制附子,放在纸上:\"这制附子是温阳的主将,《神农本草经》说它'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能把深伏的阳气拽上来。但生附子有毒,得用盐水泡七天,每天换水,再用姜汁煮三个时辰,最后炭火烤到外皮焦黑,就像把烈马驯成良驹,既能散寒,又不伤人。\"

小李盯着附子,眼里有点发怵:\"这药真能行?我听说有人吃附子中毒......\"

\"放心,有配伍呢。\"岐大夫抓起40克干姜,黄棕色的饮片带着焦香,\"《伤寒论》里'四逆汤'就是附子配干姜,干姜像副将,能帮附子把热量散到全身。你看这干姜,是老生姜晒干的,皮皱肉厚,断面黄亮,像蜜蜡似的,温脾阳最管用。\"他又舀出40克肉桂,是磨碎的桂心,\"这肉桂比干姜更走窜,能'引火归元',就像给虚火搭个梯子,让它顺着回到肾里,不往上飘。\"

药台上渐渐堆起小山似的药材。岐大夫拿起山萸肉,紫红色的颗粒饱满圆润:\"《神农本草经》说山萸肉'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