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燎原小火藏真寒,岐仁堂里觅良方(1 / 3)

加入书签

夏至刚过,沈阳的老巷子里蒸腾着潮湿的热气。岐仁堂门帘上的蓝布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药柜前的铜秤砣泛着温润的光,岐大夫正低头用桑皮纸包着陈皮,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药香,混着巷口卖西瓜的甜腻气。

\"岐大夫在吗?\"一个穿格子衬衫的年轻男人站在门口,手里捏着个皱巴巴的牛皮纸袋,额头上渗着汗珠,说话时总不自觉地搓着双手。他身后跟着个穿连衣裙的姑娘,手里拎着个果篮,看样子是陪他来的。

岐大夫抬起头,见男人三十岁上下,面色有些发黄,袖口卷着,露出的手腕上布满细碎的白皮,像撒了层麸子。\"请进,坐。\"他示意学徒倒两杯薄荷水,\"看你这手,是来瞧皮肤病的?\"

男人嘿嘿笑了两声,把手里的纸袋往桌上一放,露出里面的药膏:\"可不嘛!我叫李明,是隔壁中学王老师的女婿。这手脚爆皮都七八个月了,先是手指头肚起小白泡,然后就一层层脱皮,新皮嫩得不敢碰,碰一下就火辣辣地疼。\"他边说边张开手,掌心的白皮翘着边,虎口处还有几道鲜红的裂口,\"您再看脚底板,也是这样,夏天穿凉鞋都露着红肉,别提多遭罪了。\"

旁边的姑娘忍不住插话:\"岐大夫,他不光手脚这样,嘴唇也干得厉害,总起皮,我让他多喝水,他说喝了涨肚,一点都不想喝。还有啊,每天早上起来喷嚏打个没完,像是鼻子里藏了小毛毛,鼻炎犯得厉害。\"

岐大夫点点头,示意李明伸出舌头。舌质胖大,边缘带着一圈浅浅的齿痕,舌苔白厚,像是在舌面上铺了层薄霜。他指尖搭上脉腕,指下感觉寸部脉浮得像水上漂着的木片,尺部却沉得按不到底,像埋在沙里的石头。

\"之前在哪看过?\"岐大夫收回手,拿起李明带来的药膏盒子,见上面印着些化学成分,便放回桌上。

\"去过大医院的皮肤科,开了些药膏,抹上就好点,停了又犯。\"李明挠挠头,\"后来听人说沈阳七院治这个拿手,就去开了些清热败火的药,吃了没三天,坏了——一天拉五六回肚子,跟水似的,整个人都虚了。\"

\"那你这是自己瞎琢磨,又吃了啥?\"岐大夫端起薄荷水抿了一口。

\"我想着是不是火太大,就自己买了些生地,切片泡水喝,结果喝了两天,舌头更不舒服了,腻腻的像糊了层浆糊。\"李明苦着脸,\"王老师说我这病怪,让我来您这儿瞧瞧,说您最会治这种里外不合的毛病。\"

岐大夫走到窗边,指着院角那棵石榴树:\"你看那石榴,叶子卷边发黄,看着像缺水,其实是根泡在涝泥里了。水太多,阳气进不去,叶子就只能凭着点虚火硬撑,看着干枯,其实内里是湿寒。\"他转过身,\"《黄帝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但也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你这手脚爆皮看着是热象,其实是内里阳气不足,虚火浮在外面了。\"

李明皱着眉:\"可我手心总觉得热烘烘的,尿也是黄的,这不都是上火的症状吗?\"

\"这就像烧开水,\"岐大夫拿起桌上的紫砂壶,\"底下柴火快灭了,锅里的水却咕嘟咕嘟冒热气,看着沸腾,其实是虚火。你之前用清热药拉肚子,就是把那点可怜的柴火也泼湿了;喝生地水更不对,生地性寒,《神农本草经》说它'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是滋阴的药,你本就内里寒湿,再用这凉药,不是雪上加霜吗?\"

他让李明再伸出手,用指甲轻轻刮了刮虎口的白皮:\"你看这皮,脱得像纸一样,却不流水化脓,说明不是实火。口唇干却不想喝水,是因为寒湿困脾,津液不能上承,就像井里有水,但水泵坏了,抽不上来。早上打喷嚏,是因为阳气虚,抵挡不住外面的风邪,《伤寒论》里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