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一剂升阳药,止住十年泄(3 / 4)
妇人嗓门亮堂了不少,\"我家老张好多了!昨天一天就去了三趟茅房,尿也多了,晚上总算能睡个囫囵觉了!\"她掀开竹篮,里面是几个热乎乎的白面馒头,\"这是我早上刚蒸的,您尝尝。\"
岐大夫闻讯出来,让妇人细说病情。原来张侍川喝药的第二天,就觉得肚子里暖洋洋的,不像以前那样总冒凉气,吃饭也能多吃两口了。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小便渐渐多了起来,虽然还是有些溏泄,但次数明显减少。
\"这就对了。\"岐大夫点点头,\"阳气升起来了,能推动水液运行,小便自然就通了。脾能运化了,清浊就能分开,糟粕也就不会总往下泄。\"他又开了个方子,还是原来的药,只是把升麻、柴胡的量减了些,\"现在阳气已经开始往上走了,不用再加那么大的劲推了。\"
又过了五天,张侍川自己拄着拐杖来了。虽然还是清瘦,但脸色好看了不少,眼睛里也有了神采。他一进门就作揖:\"岐大夫,您真是活菩萨!我现在一天就拉一次,成形了,手脚也不那么凉了。\"
岐大夫给他诊了脉,脉象比之前有力多了,虽然还是偏虚,但已经没有那种弦细欲绝的感觉。\"恢复得不错。\"他笑着说,\"但您这病拖了十年,根基亏得厉害,得慢慢调理。\"
这次他换了个方子,用了四神丸加煨木香。\"《伤寒论》里说,'肾主水,脾主湿',现在要脾肾同补。\"岐大夫解释道,\"四神丸里的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就像给脾肾这两个脏腑各加了层保温棉,能持续温养。加木香是为了让气行得更顺畅,免得补得太滋腻。\"
张侍川拿着方子,忽然想起什么:\"大夫,我这病好了,以后该注意些啥?\"
岐大夫指着窗外墙角的那丛向日葵:\"您看那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转,因为它需要阳气。您以后也要多晒太阳,尤其是后背,那是督脉所在,主一身阳气。早上起来散散步,别熬夜,少吃寒凉的东西,就算夏天也别贪凉睡地板。\"他顿了顿,又说,\"《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现在正是春天,万物都在升发,您的身体也一样,好好养护,肯定能恢复过来。\"
转眼到了盛夏,张侍川再来岐仁堂时,已经不用拄拐杖了。他穿着件半旧的的确良衬衫,肚子也圆润了些,手里提着个网兜,装着几个自家种的西红柿。
\"岐大夫,您看我这身子!\"他拍着胸脯,声音洪亮,\"现在一顿能吃三个馒头,晚上睡得香,啥重活都能干了。前两天还帮邻居抬了台冰箱呢!\"
妇人跟在后面,笑得合不拢嘴:\"真是多亏了您,那些药吃完后,我们又按您说的,每天早上喝碗小米粥,晚上用艾叶泡泡脚,老张这精气神儿一天比一天好。\"
岐大夫看着他,想起初见时那形容枯槁的模样,不由得感叹:\"中医治病,就像给庄稼松土施肥。土地板结了,光浇水没用,得先松土,再施肥,最后还得有太阳照着,庄稼才能长好。您这身体,就是被寒湿困得太久,阳气升不起来,现在土松了,肥够了,阳气足了,自然就好了。\"
小林在一旁收拾药柜,听见这话,忍不住插了句:\"师父,您这比喻真形象。\"
岐大夫笑了笑,拿起桌上的《神农本草经》:\"药无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方无大小,对症了就能见效。关键是要明白病的根本在哪,就像张大哥这病,看似是拉肚子,其实是阳气下陷,脾肾两虚,抓住了这个根本,治疗起来就事半功倍。\"
夕阳透过窗棂照进来,把药柜上的铜环映得金光闪闪。张侍川夫妇千恩万谢地走了,巷子里传来他们的说笑声,与药香、蝉鸣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轻快的曲子。
岐大夫拿起笔,在医案上写下:\"张侍川,五十六岁,久泄十年,脾肾两虚,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