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冰饮惹祸半年病,岐仁堂里见真章(2 / 3)
调盖薄被......"
"这就对了。"岐大夫点点头,"《脾胃论》里说,'脾主湿,喜燥恶湿'。咱们的脾胃就像家里的灶台,得有火才能把食物煮熟了变成营养。夏天阳气在外,脾胃里的火力本来就弱,这时候再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冰的,就好比往灶膛里泼冷水,火一下子就灭了。"
他拿起桌上的茶壶,往一个空杯子里倒了些温水,又加了几块冰块:"你们看,这温水本来是流动的,加了冰就凝滞了。晓雅夏天吃了那么多生冷,脾胃的阳气被寒气困住,就像这水结了冰,运转不动了。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在肚子里就成了腹胀,跑到四肢就成了浮肿,往下走就成了腹泻。"
符大妈不解地问:"那为什么吃了利水的药不管用呢?"
"治水得先通河道,更得有太阳晒。"岐大夫解释道,"那些利水药就像拿着瓢往外舀水,可源头的水还在不断涌出来,怎么舀得完?而且,利水药大多是寒凉的,只会让脾胃的阳气更弱,湿邪更重。至于用人参、黄芪补气血,就好比往湿柴上添火,火燃不起来,反而冒出更多的烟,肚子能不更胀吗?"
"那咳嗽又是怎么回事呢?"符志国追问。
"脾是肺的母亲啊。"岐大夫说,"《难经》里讲'母病及子',脾出了问题,肺肯定受影响。脾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往上走就成了痰,痰堵在肺里,就会咳嗽。而且,湿邪在体内时间长了,会变成湿热,就像夏天的脏水放久了会发臭发热一样。湿热往上扰心,人就会烦躁、睡不着觉。"
说到虫子,岐大夫继续道:"《神农本草经》里说,'湿热生虫'。肠道里又湿又热,就像阴暗潮湿的角落里容易长虫子一样。那些柳叶状的红虫,就是湿热蕴结日久生出来的。而且,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脾胃虚弱,肝木就会趁机欺负它,肝风一动,虫子就更不安分了。"
符家夫妇听得连连点头,符志国感慨道:"听您这么一说,我们心里就亮堂多了!之前看了那么多医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晓雅这病,根源是脾阳被遏,湿热内蕴,肝木乘脾。"岐大夫总结道,"所以不能光利水,也不能盲目补,得先把脾胃里的寒气散开,把湿热清出去,再把脾补起来,同时还要平肝木,让它别再欺负脾土。这就像治理河道,得先清淤,再通渠,最后还得筑好堤坝。"
他提笔在处方笺上写道:"白术、茯苓、半夏、芍药、黄连、肉桂、干葛、柴胡、厚朴、乌梅、花椒。"
一边写,一边解释:"白术和茯苓是治脾湿的良药,《本草纲目》说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这两味药就像两个勤快的清洁工,能把脾胃里的湿邪扫出去。"
"半夏能化痰湿,把肺里的痰浊化掉,咳嗽自然就好了。芍药是柔肝的,能让肝气不那么旺盛,不欺负脾,这叫'抑木扶土'。"
"黄连是清热燥湿的,就像阳光能晒干湿地一样,把体内的湿热去掉。但为什么要加一点肉桂呢?"岐大夫故意停顿了一下,"肉桂是热性的,能补火助阳,就像在灶膛里点一小把火,既能融化寒气,又能帮助黄连祛湿,这叫'寒热并用',《伤寒论》里常用这种方法。"
"干葛能升阳,就像给脾胃加个向上的力,让清气往上升;柴胡能疏肝理气,让肝气顺畅,不郁结;厚朴能行气消胀,把肚子里的胀气排出去。这三味药配合起来,就是'升清降浊',让脾胃恢复正常的运转。"
最后说到乌梅和花椒,岐大夫笑了:"这两味是对付虫子的。乌梅酸,能安蛔,花椒辛热,能杀虫,就像用酸甜的食物引诱虫子出来,再用辛辣的东西把它们赶走,《金匮要略》里就有用乌梅治蛔厥的方子。"
开完药方,岐大夫又嘱咐道:"药要温服,一天三次。最重要的是,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