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岐仁堂的"鲤鱼劫"(1 / 3)

加入书签

入秋的雨下得黏糊糊的,像把没拧干的抹布往人身上擦。岐仁堂门口的青石板缝里冒出层青苔,被往来的鞋底蹭得发亮。小林正蹲在门槛上翻《朱丹溪医案》,鼻尖快碰到书页了——师父说今天要讲\"痰浊致泻\"的案子,让他先预习着。

\"吱呀\"一声,木门被推开,带进股浓重的药味和潮气。进来的是住在后街的张大爷,七十出头,背有点驼,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每走一步都要喘三喘。他身后跟着女儿张大姐,手里攥着个布包,眼圈红得像刚哭过。

\"岐大夫,您救救我爹吧!\"张大姐把布包往柜台上一放,声音抖得厉害,\"拉了仨月了,城里医院跑遍了,化验单打了一沓,药吃了半筐,咋就好不了呢?\"

张大爷往诊凳上坐,刚沾着凳面就\"哎哟\"一声,赶紧直起腰,手捂着肚子:\"一到后晌就拉,稀得像淘米水,夜里能起五六回夜,裤腰都松了两扣......\"他瘦得颧骨高高凸起,下巴上的胡子花白,贴在皮肤上像层霜,可眼睛倒还亮,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岐大夫放下手里的铜药戥,伸手搭脉。手指刚搭上寸口,眉头就轻轻挑了下。小林凑过去,见师父的手指随着脉跳轻轻起伏,过了好一会儿才换另一只手。\"尿少?\"岐大夫问。

\"少!\"张大姐接话,\"一天就尿两回,颜色倒不黄,清得像井水。\"

\"胃口呢?\"

张大爷咂咂嘴,声音有点含糊:\"不想吃,胸口堵得慌,像揣了团棉花。就......就还能喝两口粥。\"

岐大夫让他张嘴看舌苔。老人费力地张开嘴,舌面上铺着层厚厚的白腻苔,腻得像刚熬好的猪油,中间还沾着些黄点点。\"这仨月,都吃了些啥?\"

张大爷眼神躲闪了一下,没吭声。张大姐叹了口气:\"不瞒您说,我爹这病,怕是跟吃鲤鱼有关。\"

\"鲤鱼?\"小林愣了,手里的笔差点掉地上。

\"可不是嘛!\"张大姐眼圈又红了,\"我娘去年走的,临走前跟我爹说,她这辈子最爱吃他做的红烧鲤鱼。我爹就记心里了,从开春到现在,天天买条鲤鱼红烧,顿顿不落。我说过他多少回,鱼吃多了腻,他不听,说'你娘在天上看着呢,我得替她吃'......\"

岐大夫点点头,拿起桌上的竹制茶则,指着《金匮要略》里的\"痰饮篇\":\"朱丹溪先生说过,'鱼生火,肉生痰'。鲤鱼性温,味厚,天天吃,就像给灶膛里塞湿柴,烧不起来,倒冒黑烟。\"他转头问张大爷,\"您是不是觉得身子沉,像背了块湿棉絮?\"

张大爷愣了愣,点头如捣蒜:\"是!是!不光沉,还总觉得嗓子眼黏糊糊的,咳不出咽不下,跟卡了口痰似的。\"

\"这就对了。\"岐大夫放下茶则,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雨丝斜斜地飘进来,带着股潮湿的土腥味。\"您这不是普通的拉肚子,是痰浊堵了道。脾是管运化的,就像家里的抽油烟机,天天对着油烟熏,滤网早糊住了。鱼吃多了生痰湿,脾运化不动,就往下走,跑到大肠里。\"

他拿起笔画了个简图:\"肺和大肠是'亲兄弟',肺管吸气,大肠管排便,就像楼上楼下共用一根排水管。肺里积了痰,楼下的大肠能好吗?痰浊堵在肠子里,就像下水道塞了油腻,水排不净,可不就拉肚子了?\"

小林在旁恍然大悟:\"师父,这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吧?\"

\"没错。\"岐大夫笑着点头,\"《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出了问题,肺也跟着受累,肺里的痰往下窜,大肠就乱了套。\"

张大姐听得直皱眉:\"那......那该咋办?医院开的止泻药,吃了就好点,停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