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岐仁堂解“术后颤”:一把草药松“紧弦”(3 / 3)
棍不?”
岐大夫笑了:“夏天少吃点没事,别像以前似的贪凉。就像灶台,偶尔添点凉水没事,总浇凉水,火就灭了。”
又过了半月,阿明去棉纺厂附近送药,回来跟岐大夫说,看见段秀莲在厂里的小花园里散步,手里牵着个小姑娘,是她侄女,俩人正喂鸽子,段秀莲伸手撒玉米粒,手稳稳的,一点不抖,见了阿明,还笑着说要送他双自己绣的鞋垫。
傍晚时分,岐大夫整理医案,在段秀莲的案卷上写下:“术后震颤,因恐致肝气郁结,寒热错杂。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疏肝解郁,调和寒热。三剂见效,六剂巩固,弦松则颤止。”写完,他望着窗外,石家庄的夕阳正落在远处的烟囱上,金红金红的,像给这初冬,添了点暖。
阿明在一旁收拾药材,忽然问:“师父,为啥同样是抖,有的用龙骨牡蛎,有的用桂枝干姜?”
岐大夫指着案上的《伤寒论》:“中医看病,就像给人量体裁衣。胖子穿不了瘦子的衣裳,寒体受不了凉药。段妹子是‘寒包火’,就得温散结合;若是纯热证,就得清热镇惊。方子没有好坏,合不合适才重要。就像这柴胡,在这方子里是疏肝的,在别的方子里可能是解表的,药还是那味药,看你怎么用,用得对,就是良药。”
棉门帘又被叩响,这次是个老汉,捂着胳膊说手颤,阿明赶紧迎上去。岐仁堂的药香,混着煤炉的热气,在这初冬的傍晚,又开始弥漫新的故事。而那把解开“紧弦”的草药,就像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在滹沱河畔的风里,慢慢熬煮着岁月的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