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岐仁堂的黄疸案(2 / 3)

加入书签

这是借金铁之气制肝木的燥火。"

他又拿起一块透明的结晶体,是硝石:"硝石呢,味咸,性寒,能钻进血里清热。血里的热邪,它能给透出去;而且它性子活,遇火能烧,含着一股子阳气,能把血里的'渣滓'给化了——那些跑到血里的胆汁,就像水里的泥沙,硝石能把这些泥沙搅散了,让血变干净。"

李婶听得入了神:"那这药咋吃啊?"

"我给你研成细粉,每次用大麦粥调着喝。"岐大夫说着,把硝石和皂矾按比例称好,倒进铜研钵里,"大麦粥是好东西,甘平,能补脾胃。脾土壮了,才能把湿气赶出去,就像给地里松土,水能流走,庄稼才能长。而且大麦性子平和,能挡着硝石和皂矾的猛劲,就像白虎汤里用粳米,都是护着脾胃的意思。"

他一边碾药一边说:"这药吃下去,你注意看小宇的大小便。张锡纯说,病会跟着大小便走,小便该是正黄色,那是湿热从小便排出去了;大便该是正黑色,是血里的渣滓被硝石化了,顺着大便走了。"

李婶把药粉小心包好,又问:"这药苦不苦?孩子怕苦。"

"有点涩,有点凉,但大麦粥是甜的,混在一起能好些。"岐大夫叮嘱,"一天三次,每次就吃一小勺,别多吃。这孩子身子虚,得慢慢调。"

过了三天,李婶又带着小宇来了。这次小宇脸上的黄气淡了些,眼睛也亮了点。"岐大夫,您说的真对!"李婶一进门就说,"这孩子昨天小便黄得厉害,今天早上大便有点发黑,刚才还说饿了,想喝粥呢!"

岐大夫笑着点点头,又给小宇把了脉:"脉比之前有力了,舌苔也没那么腻了,说明湿热在往外走。药接着吃,再吃七天看看。"

小林在旁边给药柜补货,忍不住问:"师父,您昨天说硝石和朴硝不一样,为啥这方子非得用硝石啊?"

岐大夫放下手腕,对小林说:"朴硝是咸寒的,泻下的劲儿大,适合大便干结得厉害的实热证。但这孩子是湿热裹在血里,不单是大便干,血里还有瘀滞,得用硝石。硝石咸里带点辛味,辛属金,能入肺,肺金能克肝木,帮着压一压肝的火气;而且硝石性子活,能钻进血里,把那些乱跑到血里的胆汁渣滓化掉,这是朴硝比不了的。"

他拿起两块矿石对比:"你看朴硝,像冰块似的,化在水里凉飕飕的;硝石呢,看着不起眼,遇火能烧起来,里头含着阳气,能把血里的寒气散了,又不伤人的正气。张锡纯说,血液得有阳气才能活,硝石带的这点阳气,正好能帮着血恢复生气。"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提着菜篮子的老街坊,是卖豆腐的王大爷:"岐大夫,忙着呢?我刚才听你说黄疸,前阵子我那老伙计也得这病,西医说是什么'胆汁进了血',治了俩月没好,后来听你的话吃中药,现在好多了。"

岐大夫笑着摆手:"都是古方的功劳。中医说胆汁乱跑,其实就是肝脾不和。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就像树能帮着地里的土通气。要是木太旺,或者土太湿,木就没法好好疏土,胆汁就乱了。硝石矾石散里,皂矾带铁气,铁属金,金克木,能让肝木别太燥;硝石辛咸,能化血里的瘀,再加上大麦粥补土,正好把肝脾调和了。"

王大爷点点头:"还是你们中医说得明白,啥都有讲究。"

又过了七天,小宇再来时,脸上的黄疸基本退了,只剩下眼窝周围还有点淡淡的黄。他能吃下小半碗面条了,走路也有劲儿了。李婶高兴得给岐大夫带了一篮子自家种的西红柿:"岐大夫,这药吃完了,您看还用再吃吗?"

岐大夫摸了摸小宇的头:"湿热基本清了,不用吃硝石矾石散了,再用点健脾的药巩固巩固。"他提笔写了个方子:生山药、生薏米各八钱,茯苓三钱。"这三味药都是补脾胃、祛湿的,山药健脾,薏米渗湿,茯苓利水,煮水当茶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