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岐仁堂里论消渴 两般汤药解烦忧(1 / 3)
初夏的日头刚过辰时,岐仁堂的木门就被推开了。门板上"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楹联,被晨露打湿了边角,墨色愈发沉润。岐大夫正坐在案前碾药,青褐色的苍术碎末从铜碾槽里漫出来,混着窗外飘来的槐花香,在诊室里漾开一股清苦又温润的气。
"岐大夫,您给瞧瞧,这孩子最近是怎么了?"随着话音,一个穿着快递工作服的年轻人被扶了进来,额头上渗着一层冷汗,手里还攥着个半空的矿泉水瓶,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拧开盖子往嘴里灌。
年轻人叫小杨,是附近快递站的分拣员,脸膛晒得黝黑,眼下却挂着两道青影。他母亲跟在后面,手里捧着个保温杯,絮絮叨叨地说:"这孩子,打春天起就不对劲,一天喝的水比过去三天都多,厕所跑得比谁都勤。饭也吃得多,可人反倒瘦了,上个三楼都喘得像拉破风箱。"
岐大夫放下碾药锤,示意小杨伸出手来。三指搭在腕脉上,只觉脉象浮而细数,像春风里颤动的蛛丝。又让他张开嘴,舌尖红得发亮,舌苔薄白,根部却有些泛黄。"夜里睡得安稳吗?"岐大夫的声音像诊室里的老藤椅,带着温润的质感。
"不安稳,"小杨喉结动了动,声音有些沙哑,"总觉得心里发慌,刚合上眼就想喝水,一晚上能尿三四回。昨天分拣快递,突然眼前发黑,差点把客户的件给摔了。"
他母亲在一旁插话:"可不是嘛,前儿个我去给他收拾屋子,垃圾桶里全是矿泉水瓶,床底下还藏着半箱可乐。我说让他少喝点凉的,他说不喝嗓子就像着了火。"
岐大夫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扇木格窗。窗外是条老巷,卖早点的摊子正冒着热气,几个晨练的老人慢悠悠地走过。"你这工作,是不是总坐着不动?"
"哪能不动啊,"小杨苦笑一声,"分拣的时候站一天,有时候忙起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可奇怪的是,越忙越渴,有时候骑着电动车送件,半路就得找便利店买水,不然感觉能渴死在路上。"
"《黄帝内经》里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岐大夫转过身,拿起案上的纸笔,"你这是中焦气弱,好比家里的水车,轱辘转不动了,水没法往上运,都顺着沟流走了。水喝得再多,也到不了该去的地方,嗓子自然老觉得干。"
小杨母亲听得直点头:"那您说,这是不是就是老辈人说的消渴病?我姥姥当年就是这么个症状,后来腿都肿了......"
"别瞎猜。"岐大夫摆摆手,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他这是气阴两虚,脾不升清,肺不布津。你看他舌尖红,是有虚火;脉细数,是津液亏。得先把中焦的气提起来,再补补阴液,火自然就下去了。"
说话间,药方已经写就。岐大夫指着方子解释:"这里头用了生山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能把脾胃的力气补回来。配上黄芪,就像给水车添了个踏脚,让清气能往上走。"
他又点着另一味药:"知母和天花粉是一对好搭档,《本草纲目》说知母'消渴热中',天花粉'止渴润枯',能清掉肺里的虚火。再加上葛根升阳,五味子固涩,就像把跑水的管子扎紧些,让津液能好好留在身子里。"
小杨看着药方上的药名,有些发愣:"这些药......能管用吗?我同事说现在有种进口药,一吃就不渴了。"
"你那同事怕是没告诉你,那药得天天吃,断了就犯。"岐大夫把药方折好递给他,"你这毛病,根子在脾虚气弱。平时少喝冰饮,少吃甜腻,分拣累了就歇会儿,别硬撑着。下午让你妈来取药,我用砂锅给你煎好,早晚各温服一碗。"
送走母子俩,岐大夫刚把药柜里的山药称出来,门外又响起了拐杖点地的声音。进来的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