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岐大夫的三碗开胃汤(1 / 4)

加入书签

一、化疗后的砂锅

七月的蝉鸣把梧桐叶烤得发卷,岐仁堂的竹帘半垂着,滤下细碎的阳光。当铝合金轮椅碾过门槛时,铃串发出一阵细碎的响,惊飞了窗台上啄食枸杞的麻雀。

“岐大夫,您瞧瞧我妈这胃口……”林晓雯的声音像被晒干的草绳,透着焦渴。轮椅上的张阿姨裹着件藏青色薄外套,即便在这暑天也显得有些畏寒,颧骨处浮着两团不正常的潮红,指甲盖泛着青白。

岐大夫搁下正在包的三拗汤,起身时青布长衫带起一阵淡淡的药香。他先不搭话,只把三根手指轻搭在张阿姨腕间,指腹下的脉搏像游丝般虚浮。“化疗后第几天了?”

“整二十天。”晓雯赶紧接话,“前几日还能喝半碗粥,这两天连米汤都推三阻四,说看见碗就泛酸水,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说心口堵得慌。”

张阿姨低低地叹了声,嘴唇动了动:“大夫,我这肚子就像个捂馊了的砂锅,里头黏糊糊的,闻不得油星子。”

岐大夫点点头,让张阿姨伸舌。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得像蒙了层水霜。“《黄帝内经》讲‘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您这病啊,好比久旱的田垄又遭了雹子——先是癌邪耗伤正气,化疗药如猛雨攻伐,脾胃这两口锅早被折腾得没了火气。”

他走到药柜前,指尖在抽屉上轻轻滑过,发出“嗒嗒”的轻响。“土为万物之母,脾胃属土,得先把这方土地耕松了。六君子汤是base——人参好比播下的良种,白术茯苓像犁地的耕牛,陈皮半夏就是清杂草的锄头,甘草调和诸药,让它们各归其位。”

说着,他取出几味药:“丁香这味,《本草纲目》说它‘温脾胃,止霍乱’,就像往灶膛里添把干柴,把中焦的寒气烘出来;木香呢,是给脾胃这条河道开闸,让壅滞的气机顺顺当当流起来;藿香如夏日清晨的露水,能把脾胃上蒙着的湿浊轻轻拭去。”

晓雯凑近细看,见那缩砂仁颗粒饱满,散发着辛香:“这味看着像小珍珠。”

“好眼力!”岐大夫笑了,“缩砂化湿行气,《神农本草经》说它‘主虚劳冷泻’,就像给淤塞的水渠通渠;莲子肉要去芯,专补脾胃之虚,还能固涩精气;厚朴这味,得选川产的,行气燥湿最是得力,能把胃脘里的痞满之气往下导。”

他又抓了麦芽和神曲:“这两味是消食的好手,麦芽得炒过,像给胃里的积食派了两个勤快的清洁工,神曲更妙,《药性论》说它‘能化水谷宿食’,炒香后闻着就开胃。”

包药时,岐大夫特意多抓了两把:“头煎水要浸过药面三指,武火煮开后转文火炖一刻钟,二煎文火煮十分钟就行。喝的时候要温温的,像给脾胃盖床小棉被。头三天先喝半碗,让脾胃慢慢适应。”

晓雯接过药包,指尖触到纸包上的温度,忽然红了眼眶:“前几天看西医,说是什么‘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开的药吃了更难受……还是您说得明白,这药闻着就觉得舒坦。”

岐大夫摆摆手:“脾胃是后天之本,就像家里的米缸,缸底空了,再好的补品也填不进去。等这几服药下去,能吃半碗面了,再给您换健脾膏方。”

送走母女俩时,竹帘外的蝉鸣似乎柔和了些。岐大夫望着药柜上的铜葫芦,喃喃道:“《脾胃论》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这化疗伤脾,恰似猛火攻釜,哪能一味用泻药呢?”

二、夏令营后的酸梅汤

一周后的清晨,岐仁堂来了位穿荧光绿运动服的妈妈,怀里抱着个蔫头耷脑的小男孩。孩子约莫七八岁,嘴唇干裂起皮,头发像一丛乱草,见了穿白大褂的岐大夫,竟把脸埋进妈妈怀里直哼哼。

“岐大夫,快给我们看看!”刘女士急得直搓手,“刚从夏令营回来三天,天天喊肚子胀,昨天晚饭吐了一桌子,全是没消化的零食。幼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