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夏末湿困肠痈患,岐黄妙手温清施(2 / 3)

加入书签

里急后重,正是湿热在下、脾阳被遏的表现。之前用寒凉药,好比在湿地上泼冷水,湿没去,反把脾阳浇得更衰,所以泄泻加重,痞块不消。”

他又指向《脾胃论》:“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治病如治水,若只知用寒凉药清热,好比只知筑堤挡水,却不疏通河道、不升发阳气。脾阳如日,阳气升则湿浊化,河道通则湿热下。”

庄先生夫妇听得入神,只觉得岐大夫的话像拨开云雾的手,把之前混沌的病情理出了头绪。

第三章:方药精思,附子败酱巧配伍

“那该怎么治呢?”庄太太急切地问。

岐大夫起身走到药柜前,药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治当温运脾阳以化湿,清利湿热以排浊,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我拟一方,以《金匮要略》附子败酱散为基础,合薏苡附子败酱散之意,再佐以通利之品。”

他边抓药边讲解:“熟附块12克,先煎半小时。这味药是温脾阳的主将,《神农本草经》说它‘主风寒咳逆邪气,破症坚积聚’,能壮命门之火,化下焦寒湿。但需久煎去其燥烈之性,只取温通之力。”

“焦白术12克,健脾燥湿,《本草纲目》言其‘除湿益燥,和中益气’,与附子相配,如同给脾阳安上推动的轮子,湿浊才能运化。”

“生米仁12克,利湿而不伤正,《金匮要略》里治肠痈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就用它,既能导湿热从小便出,又能排肠间痈脓。”

“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这是清肠中湿热、散肠间瘀结的要药。败酱草《本经》说它‘除痈肿,排脓破血’,红藤则善入血分,通络止痛,二者相合,专解肠间湿毒搏结。”

“制大黄9克,少量用之,取其通腑导滞、推陈出新之功,使湿热从大便而下,但制过之后,泻下之力和缓,不伤正气。”

“地锦草30克、凤尾草15克,这两味是我常用的清利下焦湿热的药对,地锦草能凉血止痢,凤尾草善清肠道湿热,《本草纲目拾遗》里都有记载,对里急后重、泄泻不爽甚效。”

“川黄连3克,少许用之,取其苦寒清热,又能厚肠止痢,《伤寒论》里的葛根芩连汤就用它治热利。但用量轻,不碍脾阳。”

“最后加姜半夏9克,和胃降逆,化痰湿,《本经》说它‘主伤寒寒热,心下坚’,既能止呕,又能助脾胃运化。”

岐大夫将药包好,递给庄太太:“这药先煎附子半小时,再下其他药,文火煮40分钟,分两次温服。记住,服药后喝一小碗热粥,助药力发散,但不可吃生冷油腻。”

第四章:药到病轻,阳气复而湿浊消

庄先生夫妇将信将疑地回去了。三日后,傍晚时分,雨已停,空气里透着一丝凉意。庄太太喜滋滋地跑进岐仁堂,手里还提着一篮刚摘的葡萄。

“岐大夫,神了!您这药吃了三剂,体温就降到三十七度五了,拉肚子次数减到一天五六次,左下腹的硬块好像也软和点了。”

岐大夫为庄先生诊脉,脉象濡象渐减,细数亦缓,舌苔腻苔变薄。“阳气渐复,湿浊渐化,是好兆头。”他续方时稍作调整:“附子减为9克,加炒山药15克,增强健脾之力。”

又过六日,庄先生自己走进诊所,虽面色仍有些苍白,但步履轻快,已无明显压痛。“岐大夫,体温完全正常了,大便一天两次,成型了!左下腹的肿块小了一半还多,按上去也不怎么疼了。”

岐大夫再诊其舌,淡象渐退,苔薄白微腻,脉象和缓。“脾阳得复,湿热大减,药已中的。”他继续用原方,嘱其再服十二剂,巩固疗效。

十二日后,庄先生来复诊,左下腹痞块已基本消失,饮食如常,精神抖擞。他拉着岐大夫的手,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中医慢,这次才知道,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