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当熬夜撞上倒春寒,一场咳血风波的中医破局(2 / 4)
温燥烈的药。阿杰现在脉弦大而散,这是虚象,弦脉主痰饮,也主肝郁,但散脉就是正气耗散的表现了,尤其左手更明显,左手候肝脾,说明他劳倦伤脾,肝气也跟着不舒。”
他指着桌上的药罐:“小青龙汤里的麻黄、桂枝、干姜,都是热性药,就像给一个已经快烧干的炉子硬塞干柴,火是旺了,可炉壁也容易被烧裂。他体内本就阴血不足,再被这些燥药一激,肺络就像久旱的土地一样裂开了,血就跟着咳出来了。这可不是小事,若再耽误,《金匮要略》里说的‘肺痿’就可能找上门,那时候调理起来就更难了。”
阿杰听得额头冒汗:“大夫,我错了,以后再也不熬夜了!您快想想办法,救救我吧!”
“别急,既然找到了病根,就有办法。”岐大夫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治病如治水,现在既要堵漏洞(补正气),又要清淤塞(化痰饮),还要修堤坝(护肺络)。但第一步,得先把那把烧得太旺的火给降下来,同时把漏掉的‘油’补上去。”
第三章复方配伍:黄芪为君的扶正祛邪战
岐大夫提笔,在纸上写下一方:
“人参(另煎)三钱,黄芪五钱,当归身三钱,白术三钱,白芍药四钱,陈皮二钱,炙甘草一钱,生甘草一钱,不去节麻黄一钱。”
写完,他指着药方解释:“这方子以补气养血为主,人参、黄芪是君药,《神农本草经》说人参‘补五脏,安精神’,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两者合用,就像给你那快空了的‘正气之缸’里猛灌水,先把底子补上。”
“当归身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这是从根源上补气血生化之源,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水施肥。白芍药养血敛阴,能制住那些燥药的火气,陈皮理气化痰,让补进去的气血不堵住。”
说到麻黄,阿杰有些疑惑:“大夫,之前那个大夫用麻黄让我咳血,您这儿也用麻黄,会不会……”
“问得好。”岐大夫微微一笑,拿起那味麻黄,“你看,这是不去节的麻黄。麻黄入药,去节则发汗力强,留节则宣散力缓,且能兼固表气。你现在表寒未完全解除,痰饮还在肺里,但正气已虚,不能用猛药发汗,所以我留着节,取它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又不让它过于燥烈。这就叫‘用其长而避其短’,《本草纲目》里也提到过这种用法。”
“那生甘草和炙甘草一起用,又是为啥?”张婶看得仔细。
“炙甘草偏于补气和中,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润肺利咽。你咳出来的痰黄白相间,还有血丝,说明肺里既有寒饮,也有郁热,生甘草能清郁热、护咽喉,炙甘草能补脾胃、调诸药,两者搭配,一补一清,各司其职。”
岐大夫放下笔:“这药煎好后,还要加一味‘药引’——鲜莲藕汁半碗。莲藕,《本草经疏》说它‘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尤其适合肺络受伤的咳血,既能凉血止血,又能化瘀通络,把肺里那些离经的瘀血清出去,就像给堵塞的河道清淤。”
他叮嘱阿杰:“回去后,这药每天一剂,人参另煎兑入,麻黄要后下,煎十分钟就行,免得煮久了药性挥发。喝药期间,绝对禁止熬夜,饮食要清淡,多喝小米粥养胃,辛辣、油腻、生冷的一概不能碰。”
阿杰连连点头,张婶扶着他,千恩万谢地走了。岐大夫看着他们的背影,又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啊,总以为青春是本钱,却不知本钱也有亏空的时候。”
第四章方随证转:从散大脉到平和象
三天后,阿杰在张婶的陪同下又来了,这次精神好了不少,虽然脸色还是有些苍白,但咳嗽明显减轻了,最重要的是,咳血的症状止住了。
“岐大夫,神了!喝了第一剂药,晚上就睡得安稳些了,咳得也少了。喝到第三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