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茯苓饮解三般困(2 / 4)

加入书签

三钱:“你舌尖还有点红,是外感风邪未净,苏叶能解表散寒,又兼理气和胃,巩固疗效。记住了,往后再忙也要按时吃饭,早餐喝碗小米粥最养脾胃,冰饮甜食能戒就戒了。”

他又教她按揉内关穴:“手腕横纹上三指,两筋之间,胃胀时按一按,能理气和胃。”小林连连点头,临走时闻着堂里的茯苓香,深吸了一口气,只觉胃脘处清清爽爽,仿佛积压许久的浊气都随药气散了。

【医理点睛·从“胃不和”到“心神安”】

此案核心在于“痰饮扰心”。饮食伤脾是因,痰湿中阻是标,失眠是果。茯苓饮健脾化湿以治其本,加味后增强降逆、通阳、消食之力,使中焦气机恢复“脾升胃降”的常态。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痰湿阻滞,卫气无法正常入阴,故而失眠。待痰湿化、气机畅,卫气循常,自然能安枕而眠。

【第二案·五年咳嗽与灶台上的凉粥】

【城乡剪影·雨地里的痰饮病根】

入梅后的第七天,雨丝绵密得像扯不断的线。城郊种菜的李嫂子披着蓑衣走进岐仁堂,一进门就被药香裹住,紧接着便是一阵连串的咳嗽,听起来像喉咙里堵着湿棉絮,痰声漉漉。

“岐大夫,我这咳嗽五年了,”她坐下时搓着冻得发红的手,“看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止咳药,就是断不了根。一遇冷就咳,痰白得像稀粥,晚上躺不平,胸口闷得慌,连带着大便也干得像羊粪蛋。”

李嫂子常年在菜地里忙活,遇雨也不歇,常是湿衣服贴着身子干了又湿。五年前一场重感冒后,咳嗽就没停过,西药吃多了胃里泛酸,中药喝了不少也只是暂时缓解。

【望闻问切·腹凉脉沉里的脾肾之虚】

岐大夫先摸了摸她的腹部——凉得像块冰。再看舌苔,白腻而水滑,舌体胖大;切脉时,寸关尺皆沉缓,尤其是关脉,沉得像坠入深渊。

“《景岳全书》说‘咳嗽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病,止惟外感内伤两端’。你这病,外感是标,内伤是本。”岐大夫倒了杯温水递给她,“长期冒雨劳作,寒湿侵体,先伤脾阳,再损肾阳。脾主运化水湿,脾阳虚则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肾为水之下源,肾阳虚则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痰饮上贮于肺,肺气不降,故而咳嗽缠绵;脾肾阳虚,肠道失于温煦,所以大便干结如栗。”

【处方变迁·从半夏厚朴到茯苓饮的玄机】

初诊时,岐大夫先开了三剂半夏厚朴汤:“你喉咙里总觉得有东西堵着,这是《金匮要略》里治‘梅核气’的方子,能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但这只是治标,你的根本问题在脾肾。”

三日后复诊,李嫂子说喉咙舒服些了,但咳嗽依旧,晨起痰多。岐大夫点点头,换了茯苓饮加味:“现在要培土生金,从根上断痰源。茯苓饮健脾益气、化痰消饮,我给你加荆芥三钱,取其辛散之性,既能解表散邪,又能祛风化痰;再加焦三仙各五钱,帮助脾胃消化积滞——你看你这舌苔,还有食积未化呢。”

李嫂子看着药方:“岐大夫,我这咳嗽跟脾有关系?”

“当然有关系,”岐大夫指着墙上的《脾胃论》拓片,“李东垣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则痰生,肺只是暂时存放痰饮的地方。就像厨房的水池,下水道堵了,水就会漫出来,光擦台面没用,得疏通下水道。”

【疗效调理·灶台上多了山药粥】

一周后,李嫂子再来时,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少了大半,大便也顺畅了。岐大夫见她舌苔白腻渐退,腹部温度回升,便在原方里加了干姜二钱、制附子一钱(先煎):“这是给你温补肾阳,《伤寒论》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