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大叔口歪舌僵为哪般?(2 / 3)

加入书签

能通络,就像给拘挛的筋骨松绑的巧手。”

“配上升麻、葛根,这两味药都是解表升阳的好手。升麻能引药上行,直达头面,就像船上的帆,借着力把药气送上去;葛根既能解肌发表,又能生津润燥,风寒束表时,津液被困住了,葛根就像凿开冰面的锤子,让津液能滋润经脉。”

“人参、炙甘草是健脾的核心。人参大补元气,就像给虚弱的脾胃派去强壮的劳力;炙甘草甘温补中,既能调和诸药,又能和白芍搭配,酸甘化阴,滋养被风寒耗伤的津液。你看这白芍,柔肝缓急,和甘草搭档,就像给绷紧的弓弦抹上润滑油,让拘挛的肌肉松弛下来。”

“再看白芷、防风、桂枝。白芷是阳明经的引经药,就像向导,带着大队药兵直奔受邪的经络;防风‘治一身尽痛’,能祛风胜湿,把皮肤腠理间的风邪赶出去;桂枝温通经络,就像点燃的火把,把凝滞的寒气化开,让气血畅通起来。”

小药童边记边问:“师父,为啥不用桃仁、红花这些活血化瘀的药呢?街坊们都说中风要活血。”

岐大夫放下笔,正色道:“此一时彼一时也。《金匮要略》讲‘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建国大哥这是风寒外袭经络,病在肌表经络,还没到血脉瘀滞的地步。此刻若妄用活血化瘀药,好比开门揖盗,反会耗伤正气。当务之急是祛风散寒、调和营卫,就像先把闯进家门的贼赶出去,再修缮房屋。”

王建国虽然话说不利索,却听得连连眨眼,眼神里满是信服。岐大夫叮嘱他:“这药先煎三碗,分三次温服。喝完后喝碗热粥,盖上被子发点小汗,但别大汗淋漓,把风寒散出去就好。”

第四章补中益气除病根

三剂药下去,王建国的症状明显好转。口眼歪斜轻了,说话也清楚了些,四肢拘急感大减,只是still觉得浑身乏力,胃口也没全开。这天他拄着拐杖再来复诊,进门就乐呵呵地拱手:“岐大夫,您这药真神!昨儿喝了头煎,身上就觉得暖烘烘的,出了点细汗,手脚没那么僵了。”

岐大夫诊过脉,见浮紧之象已去,脉象转为沉缓,舌苔薄白。便说:“表邪已解,现在该治本了。《内经》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你这病根子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就像工厂里原料不够,造不出足够的‘防护衣’抵御外邪。”

他换了张方子,笑着对小药童说:“这次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先生的妙方,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这是健脾益气的‘四大金刚’;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就像把脾胃清气托起来;当归养血活血,让气血流动起来;陈皮理气和胃,防止补药太滋腻。”

“加山栀是为何?”小药童追问。

“你看建国大哥说话虽清了些,但舌尖还有点红,这是心火旺的表现。”岐大夫解释道,“舌为心之苗,脾胃虚久了,气血不足,心阴也会亏,阴不制阳,心火就容易亢盛。山栀苦寒,能清泻三焦之火,尤其善清心经郁热,就像给烧旺的炉子泼一瓢凉水,让心神安宁,言语自然清朗。”

他又对王建国说:“这药要多服一段时间,把脾胃养起来。记住,吃饭要定时定量,忌生冷油腻,晚上别熬夜,脾主运化,晚上睡得好,脾胃才能好好‘工作’。”

果然,十剂补中益气汤喝下来,王建国面色红润了,说话利落了,手脚也灵活如初,甚至觉得比生病前还有力气。他特意提了一篮自家种的青菜来谢岐大夫,逢人就夸:“岐大夫看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根子给我刨出来了!”

第五章从“痱症”说到养生本

这天门诊清闲,小药童想起王建国的病,又问:“师父,要是遇到中风后舌不能言、脚不能走的,该怎么治呢?”

岐大夫放下手中的《金匮要略》,说:“你说的这症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