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岐仁堂的络病奇方——叶天士五法破瘀记(2 / 4)

加入书签

,这味儿跟我车里的空气清新剂似的,也能治病?”

“木香辛香走窜,专解肝郁气滞,”岐大夫将药包扎紧,“您这病就像货车油箱进了水,得先把湿汽油抽干净,再加点好油。这药要温服,喝下去就像给少腹经络来了趟‘大保养’,气顺了,痛自然就消了。”

五天后,老赵开着货车来道谢,手里拎着两筐刚摘的香瓜:“大夫,您这方子比货站的起重机还厉害!喝了三天,坠痛感就没了,现在能扛两袋水泥不喘气。”他掀起衣角,小腹平坦如常,“就是喝药时闻着吴茱萸的味儿,老想起跟老板吵架的事儿,气得我直想踩油门。”

岐大夫哈哈大笑:“肝气顺了,脾气也见长。记住往后少动肝火,经络就像货车轮胎,老急刹车容易爆胎。”阳光透过车窗照在药柜上,穿山甲鳞片闪着微光,仿佛在见证又一条“生命道路”的畅通。

第三章通络祛痹:绣娘的虫药奇闻

金秋十月,津门市的刺绣展上,苏绣大师林绣娘却躲在后台掉眼泪——她拿绣花针的手肿得像发面馒头,指关节弯得像锈铁丝,那双手曾绣出《百鸟朝凤》拿过国际大奖,如今连穿针都费劲。

“岐大夫,您瞧瞧我这手,”绣娘伸出双手,腕关节处鼓起核桃大的包,“疼了二十年,从针尖大的痒到现在抬不起胳膊,西医说是什么‘类风湿’,可越治越僵。”

岐大夫轻轻按压她的关节,骨缝里传来“咯吱”声,就像老绣绷受潮后的响动。“这是风湿客络,周痹缠身。”他翻开叶天士治痹医案,“古人说‘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您这病就像绣绷上的丝线缠了二十年,得用特殊的‘拆线法’。”

小栓端来药钵,看着里面的全蝎、蜣螂直犯怵:“师父,这些虫儿看着吓人,咋能治病呢?”

“久病入络,非草木所能济,必用虫蚁搜逐。”岐大夫用镊子夹起全蝎,“全蝎能钻筋透骨,就像拆绣绷的小剪刀;地龙清湿热痹痛,好比清洗丝线的皂角;穿山甲通经透络,是打开硬结的锥子;露蜂房以毒攻毒,就是对付顽固污渍的特殊洗剂。”

绣娘捏着药方直发抖:“大夫,这麝香比金子还贵,能用别的代替吗?”

“麝香是引经药,”岐大夫将一丁点儿麝香研成粉末,“就像刺绣时的定位针,能带着群药直入病所。您这痹证就像老绣品蒙了厚尘,得用这些‘特殊工具’层层清理,再用黑豆酒煮药,酒性通阳,黑豆入肾,好比给绣绷上了层防潮漆。”

一个月后,绣娘抱着新绣的《杏林春暖》来到岐仁堂,手指虽不似年轻时灵活,却能稳稳握住绣花针了。“大夫,喝药时闻着虫味儿直犯恶心,可喝完后关节里像有小虫子在爬,慢慢就松快了。”她展开绣品,针脚细密如初,“现在能绣半炷香不歇手,就是不敢告诉徒弟们,我这手是靠虫药治好的。”

岐大夫看着绣品上栩栩如生的杏林,笑道:“叶天士说‘周礼采毒药以供医事’,这些虫药就像刺绣里的金箔线,看着奇特,用对了就是点睛之笔。”窗外的桂花香飘进诊室,与药柜里的虫药气息交织,竟成了一味独特的“通痹香”。

第四章通络消胀:外卖小哥的腹胀怪病

隆冬时节,外卖小哥小李裹着三床棉被被抬进岐仁堂,肚子鼓得像揣了个篮球,皮肤紧绷得能看见青紫的血管,活像津门年画里的“大肚弥勒”,却苦着脸直哼哼。

“大夫,快救救我儿子!”小李妈哭红了眼,“在医院抽了三次腹水,越抽越胀,医生说是什么‘顽固性腹胀’,再不好就得……”

岐大夫用手指轻叩小李的腹部,发出“嘭嘭”的浊音,就像敲在蒙尘的旧皮鼓上。“气分药不效,当治血络。”他翻开叶天士治胀医案,“您看这腹面青筋紫黑,是络瘀致胀,就像下水道被淤泥堵死,光掏上面没用,得通底下的管道。”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