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巷尾医馆的阴阳手——厥阴秘辛(3 / 4)
这天下午,岐仁堂来了个年轻人,戴着眼镜,脸色潮红,可双手却冰凉冰凉的。
“大夫,我这毛病太奇怪了!”年轻人一坐下就唉声叹气,“身上热得像着火,可手却冷得像冰,尤其是手心,凉得吓人。”
岐大夫先摸了摸他的手——果然,指尖冰凉,可手腕往上却烫得很。再摸他的额头——滚烫,跟发烧似的。“量过体温吗?多少度?”
“37度8,不算高烧,可就是觉得浑身燥热,尤其是胸口,像堵了团火。”年轻人说,“去医院查了,说是什么‘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给开了点调节神经的药,吃了没用。”
“哪里不舒服?”岐大夫问,“口干吗?想不想喝水?”
“口干得厉害,总想喝水,可喝了又不解渴。”年轻人说,“还有这肚子,胀得难受,好几天没大便了,放的屁都特别臭。”
岐大夫让他躺下,按了按他的肚子——胃脘部硬邦邦的,按下去他直喊疼。再看舌苔——黄厚而干,舌质红得发紫。“脉浮滑而数。”岐大夫诊完脉,沉吟道,“这是热厥证,跟《伤寒论》里说的‘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是一个道理。”
小栓在一旁问:“师父,热厥不就是发烧吗?为啥手还是凉的?”
“这你就不懂了。”岐大夫摇摇头,“热厥是热邪深伏于里,阳气被郁闭住了,不能外达四肢,所以才会出现‘外寒内热’的假象。就像一口烧得滚开的锅,上面盖着个严严实实的盖子,热气散不出来,锅边反而会发凉。”
他转向年轻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是不是经常熬夜?”
“我是程序员,天天对着电脑,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熬夜是常事。”年轻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平时喜欢吃辣的,喝冰啤酒,觉得这样过瘾。”
“问题就出在这儿!”岐大夫叹了口气,“长期熬夜伤阴,辛辣食物助热,冰啤酒又把热邪郁闭在体内。热邪在里面越积越多,像一团乱麻,阳气被捆住了,没法跑到手脚上去,所以才会手冷身热。”
“那该怎么治呢?”年轻人急切地问。
“得清热通腑,把里面的热邪放出来。”岐大夫说着,走到药柜前,“先给你开三剂药: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炙甘草二钱,粳米一合。这是白虎汤,清热生津的。”他顿了顿,又说,“如果服了药还不大便,就再来找我,可能得用承气汤了。”
“白虎汤?”年轻人有点疑惑,“这名字挺有意思的。”
“白虎属金,主秋气,有清热解暑的意思。”岐大夫解释道,“《黄帝内经》里说‘热者寒之’,这白虎汤就是专为阳明气分热盛设计的。不过你这病,热邪已经深入厥阴,虽用白虎,却要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免伤了胃气。”
年轻人将信将疑地走了。第二天下午,他又来了,这次脸上的潮红退了不少,手心也不那么凉了。“大夫,喝了药出了一身大汗,舒服多了!身上没那么热了,口也不干了。就是……还是没大便。”
岐大夫点点头:“热邪虽减,腑气未通。这次给你开小承气汤:大黄三钱,厚朴二钱,枳实二钱。煎服法记住,大黄后下,煮一两沸就行,别煮太烂,不然泻下力就弱了。”
年轻人走后,小栓问:“师父,为啥昨天不用承气汤,今天才用?”
“治病如用兵,要讲究时机。”岐大夫擦了擦手,“昨天热邪亢盛,先要用白虎汤清热保津,就像先用水浇灭熊熊大火。今天热势已减,就要用承气汤通腑泻热,像打扫战场一样,把残余的热邪和糟粕清理出去。这就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三天后,年轻人又来了,这次精神好了很多,手脚也暖和了。“大夫,谢谢您!大便通了,一身轻松,手脚也不凉了。”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后一定注意,不熬夜了,也少吃辣的,多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