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平替(3 / 4)

加入书签

远跪倒在地,额头抵住地板。唯有那青年女厨师站着,手中的碗仍在发光。

    “不。”她说,“她没走。”

    她端起碗,走向黑铁锅。锅身锈迹簌簌剥落,露出底下铭文新刻的一行小字:**忌用,恐引魂归位;慎启,因爱永续**。

    她将混合了血与灰的液体倒入锅中,轻声说:“这次换我守灶。”

    火起了。

    不是乳白,不是金黄,而是透明的火焰,燃烧时几乎看不见,只让空气微微扭曲,如同夏日柏油路面升腾的热浪。锅盖未盖,蒸汽却自行盘旋,在屋顶形成一朵云,云心降下细雨,每一滴雨落地,便生出一株野菜苗,迅速开花结果,果实裂开后竟是微型饭团,散发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家常气息。

    七颗“味星”再度亮起,但位置变了。它们不再排列成勺形,而是围成一圈,宛如一口锅的轮廓。北斗七星黯淡下去,而这七颗新星愈发璀璨,向宇宙深处发射持续不断的信号??不是语言,不是图像,是一种频率,经解码后发现,正是人类母亲哄睡婴儿时哼唱的无词摇篮曲,夹杂着锅铲刮锅底的节奏。

    三个月后,全球出现“集体味觉复苏”现象。失嗅患者重闻花香,厌食症者主动要求加餐,甚至连猫狗都开始挑剔伙食。医学界束手无策,心理学家却发现一个共同点:所有恢复味觉的人,都在近期参与过一次“不完美的烹饪”??要么烧焦了菜,要么忘了放盐,要么把糖当成盐撒进汤里。但他们都没有丢弃,而是笑着说:“没事,还能吃。”

    更奇怪的是,各地农田陆续发现“人形稻草”。它们并非人工扎制,而是稻穗自发聚拢成型,四肢分明,头部略大,远远望去像极了蹲在田里的老人。农民不敢毁坏,只得绕行。有人夜间巡查时,见月光下那些稻草人齐刷刷转头,面向村庄方向,仿佛在等待开饭铃响。

    林哲远带队前往调查,在一处麦田中心找到最大一尊。它由三千余根麦秆编织而成,胸口嵌着一块李然灰结晶,背部刻着两个字:**归灶**。

    他伸手触碰,整片田野突然响起低语:

    “我们都在。”

    不是一句,是亿万句叠加,男女老少,古今口音,甚至夹杂着早已消亡的方言。录音设备无法完整捕捉,AI分析后给出结论: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集合,主题只有一个??如何把最难吃的饭,变得值得被吃。

    同年秋天,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议题名为《关于设立“人类共食权”的草案》。争论三天无果,直至播放一段视频:叙利亚废墟中,一名女孩用捡来的罐头盒架在砖头上煮水,放入半块压缩饼干。她分给身边六个孩子每人一口,自己只舔了舔勺背。镜头拉近,她眼中倒映出的不是战火,而是一桌丰盛年夜饭。

    全场静默十分钟。

    最终,决议通过。第一条写道:

    >“任何人不得剥夺他人接受亲手烹煮之食物的权利,无论其形态、口感或成败。”

    十年后的春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