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民治之弊(2 / 4)

加入书签

了这么多不稳定因素,甚至还结党,那么他这个县令也有失察之责、”

说到这里,中年文士停顿了一下,似是在等中年男子的问。

他知道,他的这位“主公”

,很喜欢在下属讲述的过程中打断,随后便会提出自己现的问题。

往往这个时候,下属们都会很苦恼,因为自己的上司不好糊弄。

“哦,怀远你继续说!”

“其二,长吉县县丞廖勋说,几年前的刘家走私案以及御史身亡一事都是陆衍之派人做的,可是他目前没有证据。

根据现在掌握的线索,此人不是没有公报私仇的可能,他的姐姐确实是死的突然。”

“怀远倾向于那种可能?”

“此二人的说法不能尽信我想明公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

“哈哈哈哈,还是你王怀远啊,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

得到自己这位“主公”

的夸奖,中年文士并没有表现出开心,一直是一副淡然的样子。

此时再看中年男子,他已经站起身,看向长吉县的方向,轻声道:“长吉县的水很深,这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什么东西呢!

这长吉的天啊,就像现在这样,一片漆黑,这个时候,需要有个人出来打破这种状态了。”

“明公心中已经有人选了?”

“怀远何必明知故问……”

中年人手指着长吉县的方向,“怀远你看这长吉县,几面环山,宛若国中之国,当地也一直处于‘自治’的状态。

我翻阅案卷,长吉前几任县令,除了上任是因病去世,其他几位县令可都是任期满了之后才调离的长吉县。”

“案卷上说,民各安其业,俗自定其规,官不烦治,政不扰民,自治之效见于斯土。

里社有规,乡老主之,婚丧嫁娶、田宅纠纷皆自主裁,官署罕闻其声。”

“你听听这话,都是称赞长吉啊,可是这真的好吗?好也不好,民众安分守己,各行各业各自也有规定,社会处于稳定状态,这当然是好的。

但是社会生的一切,全都由乡间和行业自己解决,这中间难道就不会出现因为某些利益而出现的冤假错案吗?况且大小事务由乡间自解,而这些乡老解决麻烦的主要依据还是乡土人情。”

“如果都是这样,那么朝廷设置律法又有什么用?置朝廷法度于何处呢?”

“明公所思颇深,在下佩服!”

中年人转过身,一脸无奈的看着眼前的这个不苟言笑的幕僚,“你啊你,从你嘴里说一句真话就这么难?对于这种情况,怀远你有什么办法?”

中年文士几乎是是不加思考,当即答道:“从《周礼》开始设置乡遂之制,到汉朝设立三老,协助官府管理乡间,此后各朝皆以此为准。

而本朝制度承袭于前朝元,加之国朝初立之后,顺民力未逮之实,可以说这是当时一个应对民生凋敝的无奈之举。”

“当然,乡里自治,行业自治并非没有好处。

其一,民情易察,乡间的里老、耄老生于此,长于此,对乡间情况比较熟悉,断案诉讼效率比吏胥更快,在官府政策讲读、劝农桑方面比官府更近。”

“其二,教化易施,乡绅通常承孔孟之道,对教化乡里,很多时候比县学更加有效。

其三,赋役易办,里正、乡老们对于乡村人员构成更加了解,在赋税征收以及服役方面,乡绅助官府催科,不烦吏胥下乡,民免鞭扑之苦,官省督催之劳。

以上皆为乡治辅官注的益处。”

中年文士讲完了,看了看中年人,却见中年人示意他继续。

深吸口气,中年文士继续道:“然而行之既久,弊亦渐生。

其一,乡绅擅权,富户大族依持财力,买通里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