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火车上的剧本(3 / 4)
然要做出成绩出来。
也许因为《庐山恋》和《牧马人》都是青春爱情电影,受此影响,陈浮生的脑海里接着想起了老谋子的那部《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讲述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陈浮生甚至可以拿来直接用。
不过这类电影还是同样的问题,走不出去,在国际上也很难拿奖,只能在国内取得不错的成绩。
所以,陈浮生跟着pass。
“哎,1980年还是太保守了,好多电影都不能拍,听说八十年代后期电影尺度很大……”
陈浮生想着想着,开起了小差。
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就在他开小差的时候,脑海里却是突然灵光一现,有了一点想法。
“好像《调音师》可以啊。”
《调音师》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法国奥利维耶·特雷内执导的一部14分钟的短片,讲述了天才钢琴家阿德里安在伯恩斯坦大赛上失利,之后伪装成盲人钢琴调音师,借此获得更多同情和消费,还能满足他的窥探欲望。一次,他到一户人家调试钢琴,却目睹了一起杀人案,被迫在继续装盲和暴露身份之间挣扎的故事。
第二个版本是印度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翻拍的同名长篇电影,也因为是长篇,印度版本的《调音师》在细节上要完善许多。
陈浮生之所以想改编这部电影,首先是它的故事同时符合东西方人的口味,简而言之也就是大家都看得懂,且都喜欢。
满足这一点基本要求之后,本身这部电影又是一部文艺片和商业片相结合的大成作品,这意味着陈浮生将之翻拍出来之后,既可以送去冲奖,还能让它扛票房。
相当于上了一道双保险。
还有最后一个是私人原因,那就是陈浮生觉得自己可以挑战一下男主角。
基于这三点,陈浮生没有再犹豫,正式提笔,在手里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调音师》。
不过写完这三个字后,陈浮生就咬起了笔帽:
“这电影该怎么改编才好呢?”
想了一会儿,陈浮生眼前一亮:
“有了。”
“这个故事放在现在的背景来说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我将它放在民国的话,好像就刚好合适。”
继续思考了大约十来分钟之后,陈浮生构思出了时代背景,再次下笔:
——1930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