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首次渡过难关(1 / 2)

加入书签

时值显庆四年十月中旬,初冬的寒意如同无声的潮水,开始一寸寸浸透晏京的朱墙碧瓦。

凝华宫内,银炭在精雕的熏笼中烧得噼啪作响,暖流氤氲,试图驱散那由内而外的冰冷。

然而,笼罩在殿宇上空长达月余的阴霾,却比任何严冬都更令人窒息。

这阴霾,源于皇四子卫明渊自九月中旬起便反复无常的病情。

如同一盏在疾风中摇曳的微弱烛火,每一次明灭都紧紧揪着帝妃的心,也让整个宫廷屏住了呼吸。

宫人们行走坐卧皆小心翼翼,生怕一丝声响惊扰了内殿的静谧,更怕帝妃的忧心与焦灼会迁怒到他们这些伺候不周的奴仆身上。

宫中绝大部分院落,都不可避免地弥漫着一种同频的紧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然而,总有例外。

譬如芷兰宫、琼芳居、秋水居等处,安嫔、梁嫔、钱嫔几人,虽面上也做出忧虑姿态,吩咐宫人循例祈福,但那紧闭的宫门内,却是另一番光景。

贴身的心腹宫女偶尔能窥见,自家主子每日里吃穿用度依旧精致,甚至兴致来时,还会哼唱轻快的调子。

那眉梢眼角,再怎么刻意压制,也难免流露出一丝幸灾乐祸的轻松。

那翘起的嘴角,怎么压都压不住。

她们在等待,等待着从凝华宫传出她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只是,直至十月中旬的某一日午后,情形陡然生变。

内殿的锦帘被轻轻掀起,徐神医与太医院院判温老太医、苗太医一同走了出来。

连续月余的殚精竭虑,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疲惫。

然而,此刻那紧锁的眉宇却舒展开来,温老太医那浑浊的老眼和徐神医、苗太医那布满血丝的两双眸子里,不约而同地透出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一直守在外间的显庆帝卫铮与思宁几乎立刻站起身迎了上去。

思宁今日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绫缎宫装,未施粉黛,更显得脸色有些苍白。

但那通身的气度却依旧清华高贵。

她的手指下意识地紧紧绞着袖中的丝帕,柔软的丝绸几乎要被她的指甲掐出痕印,指尖因用力而泛出青白色。

她并非担忧儿子的性命——那锁血丹的效力她心中有数,定能护住明渊熬过此劫。

她只是心疼明渊要承受这病痛反复的折磨。

那小小的身子因发热而滚烫,因咳嗽而颤抖的模样,如同无数根细针,绵绵密密地扎在她的心尖上。

相较于思宁外露的紧张,显庆帝显得更为沉稳,他负手而立,身姿依旧挺拔如松。

然而,那紧抿成一条直线的薄唇,以及眸底深处难以化开的凝重,却泄露了他内心同样汹涌的焦灼。

他不仅是父亲,更是君王,他的情绪需要更大的克制,但那份对独子的关爱,并不比思宁少半分。

徐神医率先躬身,行了一个大礼,他的声音因连日的辛劳有些沙哑,却带着前所未有的、明确的喜意。

“陛下,娘娘,大喜!”

“小殿下今日脉象平稳有力,沉疴已去,邪热尽退。”

“草民与温院判、苗太医共同确诊,小殿下病情已呈不断好转之势,只需再细心调养半月,固本培元,便可断言——这三岁之劫,已然算是安然渡过了!”

话音落下,如同一道阳光劈开了浓重的乌云。

精通医术的思宁早有预料,装出一副一阵近乎虚脱的轻松。

她下意识地抬手,用指尖轻轻按了按微湿的眼角,深吸了一口气,似是努力平复着瞬间翻涌的情绪。

温老太医也颤巍巍地补充道,语气中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陛下,娘娘洪福,小殿下此番凶险总算化险为夷。

老臣观其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