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倭使求援(1 / 3)
太守府的宴客厅内,灯火通明,觥筹交错。精美的漆器食具盛放着北地难得的山珍海味,炭火烤炙的羔羊肉香气四溢,新捕的辽河鱼脍切得薄如蝉翼。身着彩衣的歌姬在厅堂中央翩然起舞,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悦耳。公孙恭麾下的属官、将领作陪,气氛看似热烈而融洽。
公孙恭满面春风,亲自举起斟满“平州粮液”的银杯,向坐在主宾位的难升米敬酒:“难升米大人,请满饮此杯!此乃我辽东特酿,入口醇厚,后劲绵长,以驱贵使海上风寒!”
“多谢太守美意。”难升米连忙端起酒杯,依礼相敬。然而,那琥珀色的美酒入喉,他却只觉得辛辣苦涩,全然品不出丝毫美味。佳肴在前,他食不知味;歌舞在侧,他视若无睹。他的眉头微蹙,眼神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焦急与忧虑,手指不时无意识地摩挲着酒杯的边缘,目光频频望向主位上的公孙恭,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宴席过半,气氛愈加热烈,陪坐的北汉官员们谈笑风生,议论着辽东的风物与最近的趣闻。唯有难升米这一席,显得格外沉默。他身边的副使几次想与邻座的汉官攀谈,都被他用眼神制止。他的心,早已飞越了这喧闹的厅堂,飞向了波涛汹涌的海外,飞向了那个在战火中飘摇的小岛。
公孙恭虽在与属下谈笑,但眼角的余光始终留意着这位异国使臣。他早已察觉难升米的心不在焉,那强颜欢笑下的沉重,绝非远航劳顿所能解释。他放下酒杯,挥了挥手,乐声与舞姿戛然而止,歌姬与乐师们悄无声息地退了下去。厅内的喧闹渐渐平息,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太守身上。
“难升米大人,”公孙恭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自入席以来,本官观你神色凝重,似有重重心事。可是旅途过于劳累,还是我辽东招待有所不周?若有难处,但讲无妨。你我虽分属两国,然昔日亦曾有一面之缘,不必过于见外。”
听到公孙恭主动问起,难升米仿佛终于等到了机会。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向着公孙恭深深一躬,脸上再无半分勉强维持的平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恳切。
“太守明鉴!外臣……外臣确有心事,如巨石压胸,寝食难安!”他的汉语因为激动而显得更加生硬、断续,“此番冒死渡海而来,绝非为了觐见、贸易寻常之事。外臣……是背负着我邢马台国存亡续绝之使命,恳请面见北汉皇帝陛下,呈报紧急军情,乞求天朝垂怜,发兵救援啊!”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原本还有些轻松的宴会气氛瞬间凝固,所有北汉官员都放下了手中的杯箸,神色肃然地看向难升米。借兵?这可是天大的事情!
公孙恭脸上的笑容也收敛了,他坐直了身体,目光锐利如刀:“借兵?难升米大人,兹事体大,还请你细细道来。贵国……究竟发生了何事?”
难升米知道,此刻必须和盘托出。他稳定了一下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的声音,用尽可能清晰的汉语,开始描述那片遥远岛屿上正在发生的惨烈变故。他的叙述时而因悲愤而高亢,时而因回忆而低沉,夹杂着一些倭语词汇,但在座之人大体听明白了那场叛乱的来龙去脉。
“……太守容禀,”难升米的声音带着沉痛,“我邪马台国……哦,按上国称呼,是为倭国。国情复杂,想必太守亦有耳闻。我国主要由四大岛及周遭小岛组成,历来由我邪马台国与东北部的徐国分而治之。”
他顿了顿,整理着思绪和词汇:“我邪马台国,承蒙昔日汉廷册封,得授‘汉委奴国王’金印,统御西南三岛,国力相对强盛。而那徐国,盘踞东北一岛,虽地小人稀,但民风彪悍,且……且其国人常自称乃秦时徐福东渡之后裔,衣冠习俗,颇类华夏。”
说到这里,他偷偷抬眼观察了一下公孙恭的反应。见公孙恭面色平静,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才接着说道:“我国原本在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