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o奉天养老院之3(1 / 6)

加入书签

张桂兰大娘盯着角落一个低头记工分的姑娘,突然笑了:“老周总说我当年扎俩小辫,像‘车间里的小燕子’。”

老陈大爷看着画面里的齿轮箱,突然站起来,比划着拆卸的动作,嘴里出“咔嗒”

的声响。

赵大爷一拍大腿:“对!

当年他就是这么修齿轮的,闭着眼都能摸到螺丝!”

光影流转,白布上的人渐渐老去,画面切换到养老院的日常:郑德山推着王满堂散步,张桂兰大娘踩着缝纫机,李建国大爷在厨房颠勺……老人们看着自己的身影,突然沉默了,随即又笑起来,眼角的泪混着光,亮晶晶的。

叶东虓关掉幻灯机时,月光正好从窗缝钻进来,照在记忆角的老物件上。

“这机器哪是放照片,”

郑德山摸着幻灯机的铁皮外壳,“是把咱们的日子,又过了一遍。”

第二十五章缝纫机上的“传家宝”

张桂兰大娘的孙女要出嫁,特意来养老院求奶奶做床喜被。

“当年我妈嫁过来,盖的就是您做的被罩,”

姑娘摸着缝纫机说,“我妈说,这上面的针脚里,藏着福气。”

大娘找出压箱底的红绸布,上面绣着鸳鸯,是老周当年托人买的。

“这布存了三十年,”

她踩着踏板,“老周说‘等孙女出嫁,就用它做喜被’,他倒是说话算话,在天上看着呢。”

郑德山和赵大爷来帮忙扯线,李建国大爷则在旁边讲“老规矩”

:“喜被要缝九行线,代表长长久久;被角要塞棉花,得是新摘的,软和。”

老陈大爷也凑过来,笨拙地帮忙穿针,线穿歪了,逗得大家直笑。

缝到最后一行时,大娘突然停下来,从缝纫机抽屉里摸出个银顶针,戴在手上。

“这是老周的妈给我的,”

她说,“当年她对我说‘女人的手,要握着针线,也要握着日子’。”

喜被做好那天,红绸布在阳光下泛着光,鸳鸯像活过来似的。

姑娘抱着被罩,突然给大娘磕了个头:“奶奶,这被罩是传家宝,我要留给我闺女。”

大娘摸着孙女的头,缝纫机“咔嗒”

响了一声,像老周在旁边应和。

第二十六章槐树下的“忘年交”

社区组织小学生来养老院“认亲”

,七岁的男孩小宇被分到陪郑德山。

小宇不爱说话,总背着个画板,一坐就是半天。

郑德山也不催,就坐在旁边摆棋盘,自己跟自己下。

有天,小宇突然在画板上画了棵老槐树,树下有个老人在打盹,棋盘摆在旁边,棋子撒了一地。

“这是爷爷您,”

小宇指着画,“您昨天打盹时,棋子被风吹跑了。”

郑德山哈哈大笑:“你这小子,比王满堂还会看棋。”

从此,小宇每天都来,郑德山教他认棋子,他教郑德山画素描。

“马走‘日’,象走‘田’,”

郑德山捏着棋子,“就像画画,得有规矩。”

小宇则拿着炭笔,在纸上勾勒老人的皱纹:“爷爷,您的皱纹里,藏着好多故事吧?”

张桂兰大娘给小宇做了个布书包,上面绣着只小老虎;李建国大爷总留着糖给他,说是“车间里的规矩,对小孩要大方”

;赵大爷则把自己的放大镜送给小宇:“看画时用,别伤着眼睛。”

小宇的画越画越好,最后画了幅《养老院的春天》,老槐树下,老人们围着棋盘笑,王满堂的轮椅空着,上面摆着盆君子兰。

郑德山把画贴在记忆角,说:“这画比照片还真,把咱们的心都画出来了。”

第二十七章病床上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