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o木工博物馆之2(3 / 6)
孩子和木盒的合影,底下写着日期,像一本慢慢翻开的成长日记。
这天,叶东虓在整理新收到的老物件时,现一个掉了漆的木头工具箱。
箱子的锁扣坏了,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把工具,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纸条,是用铅笔写的,字迹娟秀:“三儿,刨子磨好了,记得干活前先顺木纹,别跟木头较劲。”
送箱子来的是个中年男人,说这是他母亲的遗物。
“我妈年轻时在木工车间当学徒,是厂里唯一的女木匠。”
男人的声音有点涩,“后来车间解散了,她就把工具收起来,说等我长大了教我,可我嫌麻烦,从没学过。”
他指着箱子里的刨子,“这刨子的木柄,是她自己找的枣木,说女人手劲小,枣木柄不硌手。”
叶东虓把工具箱摆在“女性木工”
专区——这是江曼特意开辟的角落,之前只放了几件零散的工具,现在终于有了像样的展品。
他看着那张纸条,突然想起父亲说过,当年车间里确实有个姓赵的女师傅,刨木花比男人还薄,榫眼打得比尺子还准。
“你母亲叫赵秀兰吧?”
叶东虓问。
男人愣了一下,点头:“您怎么知道?”
“我爸跟我提过,说她是‘巧姑娘’,能在木头上绣花。”
那天下午,男人在工具箱前站了很久,临走时说:“我能把这张纸条复印一份带走吗?想给我女儿看看,她奶奶不是只会买菜做饭。”
叶东虓看着他的背影,又看向窗外。
互动区的孩子们正在刨木头,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扬起的刨花像一群白色的蝴蝶。
他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故事,就像这些刨花,只要有阳光和土壤,总能在某个春天,重新长出新的希望。
第九章榫卯里的和解
入夏后,博物馆来了对特别的访客——一对父子,父亲老陈是退休的木匠,儿子小陈开着家现代家具厂。
两人一进馆就拌嘴,老陈嫌儿子的家具“全是钉子胶水,没筋骨”
,小陈嫌父亲“守着老手艺不变通,跟不上时代”
。
“你看这燕尾榫,”
老陈指着展柜里的模型,声音拔高了八度,“不用一根钉子,能把两块木头咬得死死的,你那螺丝能行吗?”
“爸,现在讲究效率!”
小陈皱着眉,“客户要三天提货,我用榫卯得做半个月,喝西北风啊?”
叶东虓和江曼在旁边听着,没插话。
王师傅正在互动区演示做榫卯,见这情景,招手让小陈过去:“小伙子,来,试试这个。”
他递过两块预制好的木头,“把这两个榫头对上,不用力,看能不能拼上。”
小陈接过木头,试着往一起凑,榫头总对不准卯眼,急得手心冒汗。
老陈在旁边冷笑:“看,不是那么容易吧?这得找角度,用巧劲,跟你打螺丝不一样。”
王师傅让小陈停下,自己拿起木头,手指在榫头和卯眼上摸了摸,轻轻一转,“咔”
的一声,两块木头严丝合缝。
“你看,”
他对小陈说,“榫卯不是跟时代过不去,是跟自己较劲——怎么让木头更结实,更长久。
你做家具,不也想让客户用得久吗?”
小陈没说话,盯着那拼接好的木头,若有所思。
那天傍晚,小陈又回来了,没带老陈。
他找到王师傅,说想请教怎么把榫卯用到现代板材上。
“我厂里的板子是压缩板,做不了传统榫卯,但我想试试简单的,比如用在抽屉轨道上,不用金属滑条。”
王师傅眼睛一亮,拉着他在工作台前坐下,拿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