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o集苦读诗书(4 / 6)

加入书签

活变得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辍学回家帮忙干活。

叶心平心急如焚,他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家长们。

他告诉家长们,孩子是村子的未来,如果现在让孩子辍学,那么村子将永远摆脱不了贫困。

他还承诺会帮助那些困难家庭,比如提供一些学习用品,在课余时间组织孩子们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在他的努力下,大部分孩子都得以继续学业,但还是有少数孩子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

叶心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这些暂时辍学的孩子身上。

他为他们制定了特殊的学习计划,只要他们有时间,就可以随时到学校找他补习功课。

他希望这些孩子能尽快回到学校,不要中断学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叶心平的身体逐渐不如从前,但他的热情丝毫不减。

他的儿子叶晓东深受父亲的影响,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和父亲一起投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叶晓东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技术和理念,他擅长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父子俩一起合作,将传统的诗书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他们会播放一些优美的古风音乐和动画视频,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显着提高,吸引了周边更多村子的孩子前来就读。

叶心平看着学校日益繁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

他知道,自己一生的心血没有白费,知识的火种正在这片土地上越烧越旺。

可是,社会的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纷纷外出打工。

这导致学校的学生数量有所波动,一些孩子在城市的诱惑下,对读书的热情也有所下降。

叶心平意识到,他需要重新唤起孩子们对家乡、对读书的热爱。

他开始收集整理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料,编写成校本教材。

教材中讲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先辈们的奋斗故事,以及读书对改变家乡命运的重要性。

他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这些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肩负着传承家乡文化、展家乡的重任。

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许多孩子重新找回了读书的动力。

叶心平的校本教材引起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关注。

教育部门对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决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种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叶心平所在学校的知名度,也为其他乡村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在叶心平九十岁那年,他已经桃李满天下。

他的学生们分布在各个领域,有成为教师继续传承教育事业的,有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还有在城市里为文化传播贡献力量的。

他们都没有忘记叶心平的教诲,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

叶心平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

他从八岁开始苦读诗书,历经无数风雨,见证了国家从战争到和平、从贫穷到富强的展历程。

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的力量。

他的晚年生活依然十分充实。

每天清晨,他都会坐在自家的小院里,读上一段诗书,回忆自己的一生。

他看着村里新一代的孩子们朝气蓬勃地走向学校,心中充满了希望。

叶心平的故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爱心人士纷纷向他所在的学校捐赠书籍、教学设备等。

一些年轻的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