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格物坊火遍京城(2 / 3)
,展示古代“指南车”
“记里鼓车”
“水碓”
等奇巧装置。
指南车,它是一种机械齿轮车辆。
车上站着一个木人,无论车子如何转弯、掉头,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正南方。
记里鼓车,双轮马车,每行驶一里,车上的木人会自动敲一下鼓;每行驶十里,另一个木人就会自动敲一下铃
【真的是好高科技,古人真的好厉害!
!
!
】
水碓,利用水力来自动舂米(去掉谷壳)、粉碎矿石的机械装置。
重点解析如何仅凭木质榫卯与齿轮,实现精准计量与复杂运转。
既能满足人们对古代黑科技的好奇,也极具话题性。
四,榫卯与哲学,以“榫为阳、卯为阴”
。
阐释“一凸一凹”
“一盈一亏”
“一张一弛”
的天地之理。
引出“不把事做绝,不用尽蛮力”
的中庸与和合之道。
让匠理升华为心法,技艺回归人文。
五,榫卯与民生,则以“水车”
“筒车”
等模型为例。
探讨其结构效率与节力之法,引导听众思考如何改良农具、造福百姓,
以玩归用,体现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
如此一来,格物坊不再只是奇巧玩具之所,而成了融技、理、学、道于一体的文士雅园。
林向安确定课程核心方向后,一头扎进准备工作。
一方面,他让郑佑去搜罗市面上所有与榫卯、构造、工艺相关的书籍。
另一方面,他自己带着主题深入钻研。
不懂的,就请教两位席大匠与几位高级匠师,一同推演。
凭借过人的学习力与系统的数理逻辑,他将传统榫卯原理与力学、几何原理逐一对应分析。
久而久之,虽不亲自持刀动斧,但在理论与理解层面,连两位席大匠都不得不承认:
林向安对榫卯之理的通透,已远他们的匠人思维。
他的投入,也带动了身边的人。
郑佑、赵泽本是凑热闹,却渐渐都被他传染。
一同研读工书、演算比例,从似懂非懂,到慢慢入门,后面就越学越感兴趣。
武安侯听闻自家儿子居然主动买书、研学,不禁暗暗欣慰。
尤其当有人前来探听格物坊的消息。
有的想打听内情,有的想结交合作,也有别有用心者。
问的人越来越多,连武安侯本人都起了好奇心。
当初郑佑说要开铺子做买卖,他只当儿子是学赵泽,图个新鲜。
随手拨了八百两银子当学费,心想就算赔光,只要郑佑能学到东西,了解人间疾苦,磨练心就行。
后来听说儿子缺银,也没来伸手要钱,反倒把自己屋里值钱物件拿去典当。
不过武安侯一面让管家留意着,偷偷将东西赎回,一面暗中留意铺子进展。
他却因公务繁忙,也未深究。
直到有同僚当面夸他儿子能干、铺子生意极好。
再后来,连京中几位达官都提起郑家公子有见识。
他这才让管家来回话,方知那所谓的铺子,竟是如今京中最火的格物坊。
那一刻,武安侯由最初的随意纵容,到暗自惊叹,再到有分寸地支持,
最终化为儿子背后最坚实的倚靠。
既不出面干涉,也默默撑腰。
当他弄清这一切后,心中对林向安的看法,彻底变了。
自家儿子几斤几两,他最清楚不过。
能折腾出如今这番声势,靠的可不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