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安平义塾(2 / 4)
必灰心。
做生意,哪有不碰壁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对于林向安的话,赵泽记在了心里。
第二日,他没有惊动旁人,只在林向安的目送下,悄然带着一队人马启程回京。
周师爷则被林向安留下,专门负责联络与接待。
其余事务各方人手早已安排妥当,倒不必林向安事事亲自出面。
于是,他干脆搬到乡下王家坞暂住。
一来图个清静,可以读书养神。
二来也能顺势操持两族的族学。
请来的名师要到年底才能到位,林向安索性决定亲自先教一教孩子们。
他把林嘉月和王和忠都带到了乡下。
王和忠11岁了,在胡大夫处当过多年药童,对药材略有根基。
若要钻研中医,离不开系统读书。
至于林嘉月,毕竟是女孩子,外人未必愿意教,她跟在自己身边学习,既方便也合适。
而且历经商场与官场的磨炼后再读经史子集,往往能印证现实,理解也更为深刻。
以教书为名,还能推辞繁杂应酬,不致惹人非议。
王氏族学,是宗祠侧屋那边,一间简陋的大屋子。
明显不符合林向安的要求。
于是林向安和村长商议,要了一块边缘地,找一个相对独立、安静且日照充足的地方。
打算修建一座简易实用的江南小院。
当然也是给未来的讲师方便居住。
钱由林向安承担,村长与族老听说后,当即拍板。
物料义仓那边也有现成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人工,王氏族人自愿主动帮忙,不要工钱。
林向安倒也没拦着。
在修建期间,林向安直接在王和信家老宅院子里,搭了个大竹棚,充当课室。
因其中有外姓与女学生,实在不便去王氏祠堂侧屋。
招收人群,为6-12岁,男女皆收,会分班教学。
这是启蒙阶段,完全免学费。
至于学习的笔墨纸砚,还是得各自家里出。
大家对收女学生有微词。
但是林向安提出来的,便也不好说啥。
林向安人品学识的名师,求都求不来,谁还敢说啥。
这消息告知两族亲戚后,纷纷不少人把孩子送来。
知道林向安这边还收女孩子,林冬香便亲自找了林向安,把女儿、儿子都送过来读书。
林向安直接通过了。
给他二人便利,免费入学。
林春花这边也想送孩子去上学,只是自家没有符合年纪的孩童。
旁人亲戚倒是有,就是不收。
经过简单挑选,总共收了24名学生。
18名男学生,6名女学生。
因为是由安平粮行提供的资金,后经商议,便将族学改为安平义塾。
林向安在乡下教学后,冯辰也常常过来,请教功课。
安平义塾的宗旨与寻常私塾不同。
不单是学习背诵经文,读四书五经,更是讲求“”
经世致用,忠勤为本”
。
启蒙阶段仍以传统蒙学为基石。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用来识字、启蒙伦理与历史观念。
《幼学琼林》则帮助学生积累典故,了解自然与社会常识,打好谈吐与写作的根基。
然而与别处不同,林向安特意增加了实用内容:
简单算术、乡土地理。
等到十二岁后,学生要通过考核,开始分流。
一部分走科举之路,继续攻读经史子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