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投资成本(1 / 3)
换句话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名声,更是“安平粮行”
对外的公益赞助与品牌宣传。
在古代,商人地位虽低,但只要善用资源,就能塑造出正面的影响力。
林向安打算借此机会,让“林举人”
的身份与“安平粮行”
的名号相互加持。
他的设想分为两方面。
其一,文化声望。
家乡若能不断培养出读书人,不仅对地方有利,对林家同样是一种长期投资。
即便有人科场失利,他们依然是高学历人才。
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吸纳为林家所用。
于是,他想设立一个“经世讲坛”
。
这个讲坛,不是临时的,而要办成乌程县固定的、高规格文化品牌活动。
每年举办一次,连续数日。
请来的不是普通塾师,而是重量级嘉宾:退休翰林、京官、国子监博士、知名学者等。
这些人脉,恰恰是他的独家优势,是乌程本地乡绅绝对做不到的。
如此一来,“安平讲坛”
的水准远县学日常教学。
很快就能成为整个湖州府都有名的学术盛会。
届时,无论学子还是士林,都会清楚地记住,这是林向安一手促成的。
其二,公益教育。
除了讲坛,他还要建立一套能长久运作的公益机制——“安平育才基金”
。
【备注:古代就是叫基金或者本银!
!
!
】
运作方式很简单:
拿出部分田产、店铺作为基金本金。
依靠地租、店租的收益来支持各项慈善。
类似宗族族田差不多的概念。
资金主要流向两方面:
一方面是族学,一方面是资助县学。
可邀请刘知县、周教谕进行监督和见证,以保证其公信力和合法性,防止日后被族人或胥吏篡改侵占。
之后便是管理人员,成立一个董事会。
和同乡会馆的管理模式类似。
主奉,名誉职位,邀请乌程知县、县学教谕担任。
他们不处理具体事务,但名分最高,用于震慑宵小,解决重大纠纷。
总理董事,也就是实际最高负责人:由林向安本人担任。
即便远在京城,但他拥有最高决策权。
其次就是实际执行层,值年事可设数人。
林氏宗族代表一人。
王氏宗族代表一人。
县学代表一人。
乡绅公推的有威望、善理财的贤达一人。
林向安指派的心腹账房一人。
这人最关键,负责具体账目和银钱收支,直接对林向安负责。
负责收取田租、店租,管理账目,按期向族学、县学放资助银两,并每年公布账目。
支账目定期公开,透明可查,多方监管。
能有效防止侵吞和贪墨,也确保基金可持续运作。
更重要的是,林向安有意留出极大的操作空间。
对县学的捐助不定死比例,而是以“盈余”
或“另拨”
名义灵活处理。
丰年多给,荒年少给,别人无从指摘。
如此一来,他不仅掌握了主动权,还牢牢占据了道德高地。
这种制度,在当下已有成熟雏形。
官学、宗族族田、义庄,皆是此理。
林向安不过是加以整合,重新包装。
当然优先保障族学,这是“敦本睦族”
的象征。
再惠及县学,则是彰显“兼济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