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商业规划和培养自己势力(2 / 4)
安索性决定,把这段时间用来积攒属于自己的力量。
一直以来,因为自己能打理,又有兄弟帮衬,他并未想收拢人手。
事到如今,经此事之后,培植自身势力,已是势在必行。
在商业上,林向安仍打算以粮食为核心。
原本的粮道已成规模,如今再有敕令庇护,获取粮源要比过去容易许多,价格也更加实惠。
若要做大,就不能再依靠临时应变,而是要正规化、体系化,长远谋划。
建立起一条完整的“粮道—仓储”
网络。
这并非他一人之力能撑起的事,必须物色值得信赖的同伴,共同将这条路走得稳妥。
林向安打算把这条粮道,作为日后特殊时期的“压舱石”
,用来稳定市场。
至于平常年份,倒不必去挤零售市场的生意。
凭他如今的人脉与资源,完全可以主攻批,走高品质、高端供货的路线,逐渐成长为大型粮食批商。
再加上他在浙江会馆积累的口碑声望,以及新皇亲赐的“义冠东南”
匾额,这便是最有力的背书。
客户群体可以锁定在各地粮商、大酒楼、军营采办,乃至官府的仓储部门。
思路逐渐明朗后,摆在眼前的关键问题,便是如何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管理与运营机制。
因为这次铤而走险的大规模运粮,林向安才真正摸清了其中的流程与门道。
实际上,粮食本就是朝廷治国的根基。
先帝推行“重农抑商”
,奉行广积粮的国策,将粮食储备视作安国立本之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户部下设十三清吏司,各司分管一省田赋与粮饷。
仓部则专掌中央粮仓的管理与审计。
驻淮安的漕运总督,掌控南粮北运的生命线。
而各地总督、巡抚,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负责本地的粮食生产、征收与赈灾。
围绕这些制度,朝廷建立了一整套粮政体系:
田赋征收、漕运制度、开中法与仓储备荒。
田赋,是国家最主要的粮食来源,直接向自耕农与地主征收。
漕运,则是将江南丰饶之粮,源源不断运往北方。
开中法,军队运送军粮等物资,然后换取“盐引”
,一份盐引大概四百斤盐。
朝廷不费一分一毫,利用粮食政策撬动民间商业资本,也因此催生出一批巨富盐商。
仓储系统,则由地方官府执行,分为官仓与民仓:
官仓用于军队、官僚和漕运体系;
民仓则以平抑粮价、赈济灾荒为主,又细分为预备仓与社仓、义仓。
其中预备仓最为重要,由州县设立,粮源包括官钞收购、罪囚赎罪粮、民间输捐等;
而社仓、义仓则多由乡绅富户出资,带有浓厚的自治色彩,遍布乡村。
按理,京城的粮价,本该由预备仓来调节。
但因皇长孙与诸藩王的争斗,运转受阻,导致粮价失序。
林向安正是在这段权力真空期,借宁远伯府、李家与镖局之力,强行运粮入京。
虽然铤而走险,却也缓解了市场压力。
眼下,他打算借用现有的制度框架,来拓展自己的粮道。
放眼天下,最重要的产粮区,正集中在湖广、江西、安徽与江浙等地。
在几个关键产粮区,林向安计划挑选水陆交通便利的城镇,设立收购点。
这些收购点不再是普通粮店,而是相当于小型“分公司”
。
每个点都需派驻一名得力掌柜,配备账房、伙计与护卫。
这就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