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去扬州府学求助(1 / 2)

加入书签

听完林向安和段昊初的建议后,张书淮、赵有光、王诚三人便不再迟疑,起身拱手告辞。

“得蒙二位仁兄指点,受教了。”

张书淮神情郑重,语气间多了几分急切,“我们这就回客栈,收拾妥当,尽快动身。”

三人回到下榻之处,将举人牙牌、驿站文书、遭劫备案等一应证明身份的物件悉数带好,又匆匆在附近买了些像样的礼品,诸如笔墨纸砚,以备求见时略表心意。

在眼下有限的选择里,若论最有份量的支持,无疑还是府学的担保。

只要能请动一位教授出具《保结状》,不仅能为他们的人品作保,更能借府学之名,令官府不敢怠慢。

张书淮心中更是打定主意:若能在林向安与段昊初一行人离开扬州前,将这桩事理清,便能与他们一同北上——有镖局相随,船行稳妥不说,路上也多一份照应。

因此,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耽误。

三人快步赶至扬州府学,通禀身份后,出示牙牌与各项文书,门房原本还有些犹豫,但听闻是三位外地举人求助,还是谨慎行礼,将人引入府学之中。

他们不敢怠慢,不出片刻,府学教授愿意接见三人。

三人稍作整理衣冠,便随引入内。

一位年过五旬的教谕正坐于书案之后,案前铺着几卷卷宗,正细细翻阅。

门人上前通报,他微微抬眼,看向堂前三人。

张书淮、赵有光、王诚齐步上前,肃然行礼。

“晚生湖州乌程举子张书淮,冒昧求见教谕。”

“晚生嘉兴秀水县举子王诚,亦冒昧求见。”

“晚生杭州海宁县举子赵有光,特来求助。”

说罢,三人又依次报上各自乡贯、功名与岁科,言语恭敬,将举人身份主动表明,未敢有丝毫怠慢。

这位教谕容貌端正,神色温和,见三人言行得体,便也放下手中卷宗,略一点头,道:“原来是三位远道学子。

不知此来,所为何事?”

张书淮早已理清思绪,此刻拱手前一步,语气沉稳却透着焦灼:

“回禀教谕,我等三人于赴京途中,在平望驿遭窃,行李被盗。

谁料几日后,竟在镇江得知——有人私运私盐,扬州盐运司查扣货物时,将我们那批失物一并封存,至今不肯归还。”

说到这里,声音微哑,语气低沉,终是难掩悲苦之情。

王诚与赵有光也一旁抹泪,接连补充道:

“我们三人早已在事当日,于吴江县衙立案备案,持有‘遭劫文书’,原是自保清白,未料此案牵连至今,竟迟迟无解。”

“这是我们的凭证文书,连同举人牙牌一并呈上,还望教谕查验。”

说罢,三人一齐将身上所携文书、牙牌双手奉上,一旁小童接过,转呈教谕。

那教谕接过几份文书,仔细查看后,确认身份无误,神情也变得凝重几分。

张书淮趁机再度恳请:“眼下虽未被羁押,但书籍衣物皆在官府之手,会试将近,若不能及时取回,恐误大事。

晚生等人年岁不小,若再蹉跎三年,实不知还有无再登科第之缘。

今日特来叩求府学援手,愿先生代为出面,助我等早日清还行李,晚生感激不尽。”

三人言辞恳切,神情凄苦,说至动情处,竟都已泣不成声,衣襟微湿。

教谕见状,心中也不免动容。

他深知会试之期如箭在弦,一旦错过,就又要等三年。

况且三人举人身份俱在,又有案牍为凭,确有冤情。

他轻叹一声,道:“三位且莫过虑。

此事既涉盐务,又为盗劫之后之物,确需审慎。

但我府学既以教化为任,自当护持士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