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世界前五的天才(4 / 7)
研名额呢。
这是因为,徐申学的科研系统的科研名额,是优先授予给核心技术人员,管理型技术人才虽然也给,但是基本只给低级别的科研名额。
说白了高级别的科研名额,只给真正干事的人,研发团队里的核心技术骨干,而这些人其实一般中青代科学家……科研领域里是需要靠脑子,同时也需要知识储备以及现代视野的。
数学家里这种情况最为典型和突出,一个科学家最成果最多,最突出的年龄段是二十几岁,三十多岁的时候……这个年龄段是一个数学家最巅峰的时间段,这辈子能达到什么成就基本就看四十岁以前了。
超过四十岁之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又会逐步下降,虽然还是能够做出一些数学成果,但是从能力而言已经不如四十岁之前了。
再考虑到科学在持续进步,而人对新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等情况,基本上也就导致了科学家这个群体里,真正干事的人往往是三四十岁这一群体的人。
年龄大一些的科学家则是在积累了足够的学术成果以及名望后,基本上都会开始转行带团队,成为一个管理型的科学家,带着团队搞研发以及培养中青代科学家。
当然,这并不是说管理型科学家不重要,实际上也非常重要!
这些老一辈的管理型科学家,他们有学术名望,有学术人脉,有足够的资历能够镇得住场子。
这样他们能够把一整个研发团队有效的整合起来并发挥各自的才华,就和曹星辰教授一样,你让他自己亲自搞光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有点跟不上现在的前沿步伐了,但是你让他带一个前沿光学研发团队,让钱大同这种核心科学家发挥才华,那是小菜一碟。
所以不管是老一辈的管理型科学家还是真正做事的中青代科学家,徐申学都非常重视……
但是这种重视体现在任职上。
科研名额则是例外!
科研名额可不管你会不会带团队,只看你的科研才华天赋!
所以,徐申学手中的SS级别以及S级别甚至大部分的A级别的科研名额,都是给了这些中青代的科学家们,而不是老一代,地位更高的管理型科学家。
这就导致会出现这种场面:一个研发团队里,带团队的老一辈科学家只有个A级别或B级别的科研名额,而他手底下真正干活的中青代科学家则是有S级别的科研名额。
当然也有例外,王斌耀教授和林安东教授就是例外,他们自己也带团队但是也干活,顶着SS级别的科研名额……这是因为他们的才华肉眼可见,谁看都得说一个服字,哪怕没什么管理能力,但是照样能够镇得住场子!
再者,他们自己管理不行,但是往往还会配几个管理型的科学家给他们打下手,也不用他们实际操心什么带团队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