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襄松桥工地初探(2 / 4)
怎么来了。”
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江春生转身,看见永城建筑队的周永昌大步走来,黝黑的脸上挂着亲热的笑容。
“周队长!怎么样?春节只有20天了,年前能搞到什么进度?”江春生握住周永昌布满老茧的手问道。
“完成两边桥墩的基础底板。”周永昌自信心的说道。
“是吗?”江春生有点不信,“南边这个基础土方还要挖几天?”
“包括今天,还有三天就能挖到标高,浇垫层混凝土绑钢筋了。北边的桥墩正好还有两天完成围堰,抽干水后,正好这边的土方班组接着挖北边的基础。”
“你这是正好套成流水作业了。”江春生道。
“是啊!这是刘队长和景工制定的方案,既科学又经济。流水作业最节省成本,工期也能保证。”
两人站在老桥桥头人行道的栏杆边,看着脚下的基坑。江春生注意到坑底已经挖了约两米深,工人们正在将最后一层软土清除。有一小段位置的坑壁,用竹跳板和杉木桩加了临时支护,防止塌方。
江春生低头发现坑底有一个集水坑里,放着一台潜水泵,长长的红色皮管一直甩到了围堰外,有一个矮小的身体,正蹲在潜水泵的开关箱边,抽基坑里的渗水。
“那是牟师傅吧?”江春生指着蹲在旁的一个瘦小身影。
“牟师傅这些天,天天盯在水泵上边,我说派个工人给他,他不要,他说水泵容易出安全事故,他要自己操作,盯在旁边才放心!”周永昌说话间,露出钦佩的语气。
江春生也为牟进忠的这种敬业又负责的精神所打动。他突然倡议一个工程队是不是应该定期出简报或者工程快报之类的内部小刊物,报道工程项目上的施工情况与好人好事。——对!找个时间去请教一下陈晓萱,看看怎么搞。
江春生告别周永昌,朝项目办公室走去。芦席棚虽然简陋,但内部收拾得很整洁,顶上还铺了一层油毡以防漏水。三张旧办公桌顺着一边摆放,芦席隔墙的毛竹上,固定着一整张三夹板,上面挂着施工平面图、进度表,还有晴雨表。景康义正俯身在桌上,对着图纸给两个木工班组负责人讲解什么。
江春生轻手轻脚地走到一旁,不想打扰他们。他听见景康义用铅笔敲着图纸说:“桥墩模板的弧度一定要精确,误差不能超过五毫米。特别是这个转角处,要用整块木板加工,不能拼接,不然一振捣就会变形漏浆。”
木工班组的两人连连点头,其中年长些的指着图纸某处问了几个问题。景康义耐心解答,时不时在纸上画出示意图。江春生悄悄凑近几步,伸长脖子看那些图纸。
“……桥墩混凝土浇筑时的侧压力很大,所以支撑系统一定要牢固。每根立柱都要用双扣件固定……”景康义的声音沉稳有力,透着不容置疑的气势。
等两个木工负责人离开后,景康义才注意到站在一旁的江春生。
“小江?你什么时候来的?”景康义直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腰。
“刚到不久。”江春生笑着说,“听您讲解模板的加工制作,受益匪浅。”
景康义倒了杯热水递给江春生:“天冷,暖暖手。”他的鬓角白色似乎多了一点,但眼神依然锐利如鹰,“钱队长派你来的?”
“不是,我跟张会计和陈萍一起来的,想顺便看看工程进展。”江春生捧着搪瓷缸,温热传递到冰凉的手指上,“景工,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你。”
“坐下说吧。”景康义坐回椅子上,端起自己的茶杯。
“这座桥是加宽工程,为什么没有采用钻孔灌注桩,而是用了筏板基础?”江春生用探究的眼光看着景康义。
景康义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拉开抽屉,取出一份地质勘察报告递给江春生:“你看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