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黑糯米的养生食疗(1 / 3)
说来也怪,人对食物的记忆,常常不是因为它有多名贵,而是因为它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温柔地抚慰过你。
我对黑糯米的感情,便是如此。小时候,老家巷口总有个阿婆推着三轮车卖黑糯米粥。那是个老旧的铝桶,掀开木盖,热气腾腾中,紫黑油亮的米粥散发着独特的草木清香。阿婆会舀上满满一勺,再撒一小撮红糖。那碗粥,成了我每个寒冷清晨最温暖的期待。后来离家求学、工作,吃过无数山珍海味,却总忘不了那口软糯黏韧、暖到心底的滋味。
真正让我重新审视这碗“童年味道”的,是前几年的那次体检。医生看着报告单说:“有点贫血,气血不足,平时注意多吃点补血的食物。”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那碗乌黑发亮的黑糯米粥。母亲在电话里笑着说:“对啊,老家坐月子的女人,哪个不吃黑糯米补身子?它可是‘补血米’、‘长寿米’呢!”
从此,我便有意识地将这位“黑色老朋友”请回了我的日常餐桌。这些年坚持下来,它不仅改善了我的气色,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看似质朴的谷物里,蕴藏着怎样惊人的养生智慧。
一、米中“黑珍珠”:被低估的养生瑰宝
在大多数人追求精白米面的今天,黑糯米这种“其貌不扬”的粗粮,实在是被严重低估了。
它和我们常吃的白糯米不同,那层深沉得近乎紫黑的种皮,正是它营养精华的所在。这层皮富含珍贵的花青素——就是那种在蓝莓、紫薯里能找到的强效抗氧化剂。此外,它的铁含量远高于普通大米,对于需要补血的人群来说,是天然的营养宝库。
在中医看来,食物颜色与五脏相应,黑色独入肾经。黑糯米性温,味甘,归脾、胃、肺经。它的核心本领在于“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肾滋阴”。
·补血养气:这是它最广为人知的功效。其丰富的铁质,配合糯米本身补益中气的特性,能有效改善因贫血导致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它补的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更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能量。
·温养脾胃:糯米性温,能温暖我们虚寒的脾胃。对于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来说,适量食用熬得软烂的黑糯米粥,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温补。当然,前提是它被煮得足够烂熟,且不过量。
·滋补肾精:其黑色外皮,赋予了它固肾、益精的额外功效。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头发乌亮,听力聪敏。这对于熬夜加班、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现代人来说,无异于一种温柔的填补。
所以,黑糯米不像西药补铁剂那样目标单一,它更像一位多面手,从补血、益气、健脾、固肾多个层面,系统性地为我们亏损的气血“添砖加瓦”。
二、从粥到饭:黑糯米的温情变身
黑糯米质地较硬,直接煮饭不易熟透,且不易消化。因此,让它“变身”得柔软可口,是享受其滋养的前提。这里分享几款我家中常做的食谱,每一款都饱含着温暖与心意。
1.经典复刻:古法红糖黑糯米粥
这碗粥,是我对童年记忆的复刻,也是我调理气血的首选。
·食材:黑糯米100克,糯米30克(增加黏滑口感),红枣8颗,桂圆干15克,红糖适量,枸杞一小把。
·做法:
1.耐心浸泡:黑糯米和糯米混合,用清水至少浸泡4小时以上,最好能浸泡过夜。这是让米粒软烂、释放胶质的关键,切不可心急。
2.温柔炖煮:将泡好的米、去核的红枣、桂圆干一同放入砂锅,加入足量泡米的水。大火烧开后,转为最小的火,盖上盖子慢炖1.5小时。期间可偶尔搅拌,防止粘底。
3.画龙点睛:待米粒开花,粥汤浓稠时,加入红糖和枸杞,再煮5分钟即可。
·体验与功效:这碗粥凝聚了时光的耐心。熬好的粥,色泽紫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