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黄帝内经》中的秋季饮食智慧(2 / 3)
,每日一小把即可。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问:这些食物虽然好,但具体应该怎么搭配食用呢?别急,接下来我就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秋季食谱建议。
顺应自然,食饮有节:秋季的饮食习惯调整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强调了饮食有度的重要性,在秋季尤其如此。
早餐温热,晚餐早食。秋季早晨凉爽,人体阳气初生,需要温热的食物来助阳生发。一碗小米粥配上几粒红枣,或者一碗燕麦粥加少许核桃仁,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随着日落提前,晚餐也应相应提前,且不宜过饱,以减轻肠胃负担。
细嚼慢咽,以滋津液。秋季本身津液易亏,进食时充分咀嚼可以促进唾液分泌,这唾液在中医被称为“金津玉液”,是人体自生的润燥良药。您不妨尝试一下:下一餐吃饭时,有意识地将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感受一下是否饭后口干的感觉会减轻许多?
多饮汤水,少食生冷。秋季干燥,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但切忌大口猛饮,而应小口频饮。温热的汤水比冷饮更能为人体吸收利用。不妨备一个保温杯,随身携带温热的水或淡茶,随时补充水分。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年过七旬却精神矍铄,皮肤润泽。他的秋季养生秘诀就是每天必喝自制的“三白汤”:银耳、百合、山药同煮,稍加冰糖调味,连续饮用整个秋天。他说这比任何昂贵的保健品都管用。
南北有别,因人而异:地域与体质的饮食考量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秋季气候差异显着,因此饮食调理也应因地制宜。
北方秋季干燥多风,燥邪尤为明显,更需要大量滋阴润燥之品,如梨、蜂蜜、乳制品等。而南方虽然入秋,但余热未消,湿气仍在,饮食上就需要既注意润燥又要兼顾祛湿,可选用百合、薏米、南瓜等食物。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秋季饮食也应因人而异。阴虚体质的人秋季不适感可能更加明显,需要着重滋阴润燥;而阳虚体质的人则可能既感燥邪,又畏寒凉,需要温润同补,可适当加入一些温和的食材如鸡肉、牛肉等。
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质?这里有个简单的方法:如果您经常感到手心脚心发热,午后面部潮红,口干喜饮,可能偏于阴虚;如果经常畏寒怕冷,手脚不温,易腹泻,则可能偏于阳虚。当然,准确的体质鉴别还需要专业中医师的面诊。
秋日美食,药食同源:推荐三道秋季养生食谱
根据《内经》理念,我为您推荐三道简单易做的秋季养生食谱:
百合杏仁粥:取鲜百合30克,甜杏仁10克,粳米100克。将杏仁研碎,与百合、粳米同煮为粥,最后加入适量冰糖调味。此粥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合秋季干咳少痰、睡眠不安的人群。
蜂蜜萝卜饮:白萝卜切碎,加入适量蜂蜜浸泡,静置2小时后滤汁饮用。萝卜降气化痰,蜂蜜润燥止咳,两者合用对秋季燥咳有良效。这是我家中常备的秋季饮品,每次感觉喉咙不适就会饮用一杯。
山药枸杞汤:新鲜山药200克,枸杞15克,红枣5枚,同煮至山药熟软即可。山药补脾肺肾之气,枸杞滋补肝肾之阴,红枣补血安神,三者合用气阴双补,适合秋季乏力疲劳的人群。
您不妨选择其中一道这周末就试试做,感受一下食物带来的滋养效果。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饮食之外的生活调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这说明秋季养生不仅是饮食调整,还需要配合起居和精神调摄。
作息调整: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发散转向收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