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补气血的养生食疗(3 / 4)

加入书签

,促进循环。推荐:做菜调料,或晨起含服薄姜片、喝姜枣茶(生姜几片、红枣几颗煮水)。

3.避免“偷铁贼”:浓茶、咖啡中的鞣酸,高钙食物(如牛奶),植酸(如全谷物、豆类外皮)会影响铁吸收。建议与富含铁的食物错开时间食用(间隔1-2小时)。

三、经典食疗方:厨房里的“气血加油站”

1.五红汤(温润经典):

配方:红皮花生30g,红豆30g,红枣8-10颗(去核),枸杞15g,红糖适量。

做法:花生、红豆提前浸泡2小时以上;与红枣同入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小时;加入枸杞和红糖,再煮10-15分钟即可。豆类软烂为佳。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暖胃。适合面色无华、乏力、畏寒、产后或经期后调理。每周2-3次。

2.当归生姜羊肉汤(驱寒暖身):

配方:羊肉500g(切块),当归10-15g(切片),生姜30-50g(拍碎),黄酒、盐适量。可加黄芪10g增强补气。

做法:羊肉冷水下锅焯烫去血沫洗净;所有材料入砂锅,加足量水、少许黄酒;大火烧开撇浮沫,转最小火慢炖2-3小时至羊肉酥烂;加盐调味。

功效:温中补血,祛寒止痛。适合血虚有寒之手足冰冷、腹中冷痛、女性痛经、产后虚寒腹痛。秋冬每周1次。体质燥热、上火、感冒发烧时忌食。

3.黄芪当归乌鸡汤(气血双补):

配方:乌鸡半只或1只,黄芪20-30g,当归10g,红枣6颗(去核),生姜几片,盐适量。

做法:乌鸡处理干净斩块焯水;所有材料入砂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炖1.5-2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大补气血。适合气血两虚明显,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心悸、倦怠乏力、月经量少色淡者。每1-2周1次。感冒、湿热体质慎用。

4.小米红枣山药粥(健脾养胃基础):

配方:小米50-80g,红枣6-8颗(去核),新鲜山药100g(去皮切小块),可加枸杞10g。

做法:小米淘洗;锅中水烧开,下小米、红枣;煮约20分钟后,下山药块;继续煮15-20分钟至所有材料软烂粘稠;出锅前5分钟加入枸杞。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易消化。适合日常调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可作为早餐或晚餐主食常食。

四、食养智慧:细节决定成效

贵在坚持与规律:食养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气血的充盈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长期坚持、规律进食。切莫期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见奇效。将健康食材融入每日三餐,使之成为生活习惯。

脾胃是根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再好的补品,若脾胃虚弱无法运化吸收,不仅无效,反成负担。养护脾胃是补气血的前提:

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定量,避免饥饱无常。

细嚼慢咽,减轻脾胃负担。

少吃生冷(冰饮、寒性水果如西瓜、梨过量)、油腻、辛辣刺激及过度甜腻食物。

腹部保暖,尤其睡眠时。

餐后可轻柔按摩腹部(顺时针绕脐)。

个体化选择:体质千差万别。如:

气虚为主(乏力、气短、自汗):侧重黄芪、党参、山药、莲子、小米等补气健脾。

血虚为主(面白、唇淡、头晕眼花、经少):侧重动物肝脏、红肉、红枣、桂圆、桑葚、黑芝麻等补血养血。

兼有血瘀(舌有瘀点、痛经有血块、肤色晦暗):在补养基础上,可适量加入玫瑰花、山楂(少量)、陈皮等行气活血。

兼有湿气重(舌苔厚腻、身体困重、大便粘滞):先以健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