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以食为药,养生命之春(2 / 6)
燥、生津润肺之品。如:梨、百合、银耳、莲藕、芝麻、蜂蜜、杏仁。忌辛燥伤津。
冬(闭藏):肾气主令。宜食温补、滋养肾精之品。如:羊肉、核桃、栗子、黑豆、黑芝麻、枸杞子、桂圆肉。忌生冷耗阳。
因地制宜:依水土而养
东南沿海湿热:饮食偏清淡,多利湿清热之品(如汤羹、鱼虾、瓜果),少用燥热助湿之物(如辣椒、肥肉)。
西北高原寒冷干燥:饮食偏温热滋润,常用牛羊肉、乳制品、根茎类蔬菜(如土豆、萝卜)及温热调料(如花椒、姜、蒜),以御寒固表。
西南多湿瘴:喜食辛辣(如花椒、辣椒)、发酵物(如酸菜、豆豉)、药食同源香料(如草果、砂仁),以化湿散寒、辟秽解毒。
因人制宜:量体而裁衣
年龄:小儿“脾常不足”,宜易消化、营养均衡,忌生冷滋腻;老人脏腑功能衰退,宜温软清淡、补肾健脾;青壮年根据体质调整。
性别:女性经、孕、产、乳期,需侧重补血养阴、调理气血(如经期后喝红糖姜枣茶,孕期注意健脾安胎食物)。
职业劳逸:脑力劳动者耗伤心血,宜增补益心脾食物(如莲子、龙眼);体力劳动者耗气伤筋,宜增补气养肝强筋食物(如牛肉、蹄筋、枸杞)。
特殊状态:如病后初愈、术后恢复期,饮食更需循序渐进,由流质到半流质再到普食,注重扶助正气(脾胃之气)。
3.饮食有节:平衡之道,过犹不及
定量:“食饮有节”首重节制总量。暴饮暴食最伤脾胃,《内经》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提倡“七分饱”,给脾胃留运化空间。避免长期过食某一类食物(如肥甘厚味、生冷)。
定时:规律进餐是保养脾胃的关键。饥饱无度、三餐不定会扰乱脾胃运化节奏,导致功能紊乱。
搭配均衡:回归《素问》根本:“五谷为养(主食提供能量),五果为助(水果助消化通便),五畜为益(肉类补益精血,但需适量),五菜为充(蔬菜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充盈肠胃)”。强调主食的基础地位,荤素搭配,种类多样,避免偏嗜。
寒温适中:食物温度不宜过烫或过冷。过烫灼伤口腔食道黏膜;过冷直伤脾胃阳气,导致寒凝气滞。
情绪平和:“食不言”的古训,强调进食时需专注、情绪稳定。“怒后勿食,食后勿怒”,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脾胃消化吸收。
实践箴言:懂得“吃”是本能,懂得“不吃”和“如何吃”才是智慧。饮食有节,是维持身体内在平衡最简单却最易被忽视的法则。
二、食材四性五味:自然赋予的疗愈密码
食物的力量,深藏在其独特的“性”与“味”之中。四性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解食物功效、指导食疗应用的基石。
1.四性:食物的能量属性
寒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烦的作用。代表食材:绿豆、西瓜、苦瓜、藕、荸荠、海带、螃蟹、绿茶。**适用:实热证、阴虚内热证(如高热烦渴、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便秘尿黄)。
禁忌:脾胃虚寒、阳虚怕冷者慎用或忌用。
凉性:作用较寒性温和,同样能清热,但更侧重生津润燥。代表食材:黄瓜、冬瓜、丝瓜、芹菜、莴笋、梨、香蕉、小米、鸭肉、菊花。**适用:**轻度热证、燥热证(如微热口干、皮肤干燥、小便短黄)。禁忌:同寒性,但相对禁忌稍小。
温性: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代表食材:生姜、葱、蒜、韭菜、荔枝、桃子、羊肉、鸡肉、鳝鱼、桂圆、红茶。适用:寒证、阳虚证(如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风寒感冒、关节冷痛)。禁忌:实热证、阴虚火旺者忌用。
热性:作用较温性更峻烈,温阳散寒力量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