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厨房里的养生食材:冬吃萝卜夏吃姜,(1 / 4)
冬吃萝卜夏吃姜:厨房里的四时养生智慧
初冬的风带着细碎的凉意,掠过张伯家小院的青砖黛瓦,却穿不透那扇糊着棉纸的木窗。窗内,煤炉上的铁锅正咕嘟作响,白萝卜与羊肉在沸水中舒展相拥,乳白的汤汁翻滚着,氤氲的雾气在窗玻璃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又顺着木纹缓缓滑落。张伯坐在炉边的藤椅上,手里攥着个暖手炉,看着锅里渐渐软烂的萝卜,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暖意。
\"这萝卜啊,得选霜降后的。\"他转头对来串门的邻居笑着说,枯瘦的手指点了点案板上剩下的半截白萝卜,\"你瞧这皮,瓷实发亮,切开里头水汪汪的,甜着呢。\"说着掀开锅盖,用筷子戳了戳萝卜块,\"炖到这样能用筷子轻轻夹起来,又不会散,才算到了火候。\"雾气裹挟着肉香与萝卜的清甜漫出来,扑在人脸上,连鼻尖都暖融融的。
邻居凑近看,只见萝卜吸饱了羊肉的汤汁,原本莹白的截面染上淡淡的琥珀色,轻轻一抿,那股子温润的甜便在舌尖化开,混着羊肉的醇厚,竟丝毫不觉油腻。张伯舀了一勺汤递过去:\"尝尝?冬月里喝这个,从喉咙暖到脚心,比穿件棉袄还管用。\"
而在千里之外的南方,盛夏的午后暑气蒸腾,柏油路被晒得发软,蝉鸣聒噪得让人心烦。李婶家的堂屋却摆着盆井水镇过的西瓜,她从厨房端出个玻璃罐,里面泡着糖醋嫩姜,粉红色的姜片浸在琥珀色的卤汁里,还浮着几粒鲜红的枸杞。
\"刚从菜园摘的子姜,嫩得能掐出水。\"李婶用竹筷夹起两片,放在白瓷盘里,\"天热贪凉,早上喝了碗冰绿豆汤,这会儿胃里有点发沉,吃两片姜正好。\"嫩姜入口脆嫩,糖醋的酸甜裹着淡淡的姜辣,先是清爽,而后一股暖意从胃里慢慢散开,刚才还黏在背上的汗,仿佛都变得清爽了些。
院子里的老槐树影影绰绰,李婶摇着蒲扇说:\"我妈那会儿就教我,伏天别光想着吃凉的,灶台上备点姜,比啥都强。\"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药方\"——这句在市井巷陌流传了千百年的谚语,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中国人厨房里的秘密。它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却藏着祖先们在与自然相处中悟得的生存智慧,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哲学。
一、顺天应时:老祖宗的四季饮食密码
推开古籍的窗扉,《黄帝内经》里的字句仍在闪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古人早已懂得,人就像田埂上的草木,身体的节律始终追随着四季的脚步。
冬日的清晨,天光大亮时已近辰时,太阳仿佛也贪睡,爬得慢悠悠的。此时天地间阳气收敛,阴气最盛,连屋檐下的冰棱都冻得格外结实。人体也如这天地,阳气悄悄藏进脏腑,体表的气血流动放缓,稍不留意就会被寒邪钻了空子。就像炉膛里的火,冬天要把柴添得足些,可若是烟囱堵了,火再旺也暖不了屋子。人在冬天爱吃羊肉、狗肉这些温补的食物,确实能添把\"火\",可吃多了又容易上火,嘴角起泡、喉咙发干,这便是\"火\"旺了却排不出去。
而到了夏天,太阳刚露脸天就亮了,正午的日头毒辣得能晒脱皮,天地间阳气盛得像是要溢出来。可这时候的人体,却像开了窗的屋子,腠理舒张,汗毛孔都张着,阳气都跑到体表来\"站岗\",内里的脾胃反而成了\"薄弱环节\"。冰箱里的冰饮、空调房的冷气,就像往炉膛里泼冷水,不知不觉就伤了脾胃的阳气。这时候若是再吃些西瓜、梨这些寒凉的水果,脾胃就更扛不住了,轻则拉肚子,重则整个人都蔫蔫的,提不起精神。
老祖宗们正是看透了这四季阴阳的消长,才琢磨出\"冬吃萝卜夏吃姜\"的道理。冬天用萝卜的清润,化解温补食物带来的郁热,就像给炉膛通了烟囱,让阳气能顺畅运行;夏天用姜的温热,护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