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黄芪对中老年人养生有什么好处?(3 / 4)

加入书签

姜3片。乌鸡焯水后与药材同入砂锅,加水炖煮1.5小时,加盐调味。适合气血两虚、术后康复的中老年人,能改善乏力、头晕等症状。

-黄芪排骨汤:排骨500克,黄芪20克,山药200克,玉米1根。排骨焯水后与黄芪、玉米同煮,快熟时加入山药,煮至食材软烂。此汤健脾利湿,适合脾虚湿盛的中老年人(如大便黏腻、舌苔厚腻者)。

-黄芪泡酒:温通经络的传统之选

取黄芪50克,枸杞子30克,白酒1000毫升,密封浸泡15天后饮用。每次10-15毫升,每日1-2次,可补气活血、强筋健骨,适合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的中老年人。但需注意,酒精对肝脏有损伤,肝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及酒精过敏者禁用。

2.搭配技巧:药材协同提升养生功效

-黄芪+党参:增强补气之力

党参擅长补中益气,与黄芪配伍,可增强健脾益肺的功效,适合气虚较甚的人群(如大病初愈、长期卧床者),常用量黄芪15-20克,党参10-15克,煎水代茶。

-黄芪+当归:气血双补的黄金组合

当归补血活血,黄芪补气生血,二者按5:1的比例(如黄芪20克,当归4克)煮水,即经典“当归补血汤”,对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量少、头晕眼花有显着改善作用,尤其适合中老年女性。

-黄芪+茯苓:健脾祛湿的最佳拍档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与黄芪搭配,可增强健脾祛湿的效果,适合脾虚湿盛的中老年人(表现为腹胀、便溏、舌苔白腻),常用量黄芪15克,茯苓20克,煮粥或煮汤均可。

3.食用频次与剂量:科学把控避免误区

中老年人使用黄芪养生,需遵循“少量多次、循序渐进”的原则:

-日常保健:每天黄芪用量建议控制在10-15克,每周服用3-5天,避免长期连续服用;

-调理体质:若用于改善气虚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将剂量增至20-30克,连续服用2-4周,症状缓解后减至保健量;

-特殊情况:冬季气候寒冷,人体气血相对凝滞,可适当增加黄芪用量(15-20克),帮助温通气血;夏季气温高,容易出汗,用量宜减少(10克左右),且尽量选择早晨或傍晚饮用,避免午后燥热。

五、黄芪养生的“安全警戒线”:避开误区才能事半功倍

1.三类人群需谨慎使用

-阴虚火旺者:易引发“上火”反应

阴虚体质常见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这类人群若服用黄芪,可能会加重阴虚症状,出现咽喉肿痛、口腔溃疡、便秘等“上火”表现。如需使用,需配伍滋阴药材(如麦冬、石斛),黄芪用量不超过10克,且不可长期服用。

-湿热体质者:可能加重“湿浊困阻”

湿热体质表现为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大便黏滞不爽、皮肤油腻长痘,黄芪补气易助湿生热,可能导致湿热症状加重。若确需使用,需先清湿热(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茵陈、栀子煮水喝),待湿热减轻后再少量配伍黄芪(5-10克),并搭配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材。

-感冒发热者:可能导致“闭门留寇”

感冒期间,人体正气与外邪相争,此时服用黄芪补气,可能会将病邪“困”在体内,导致感冒缠绵不愈。因此,感冒发热、咳嗽痰多期间应暂停黄芪,待感冒痊愈后再恢复服用。

2.服用期间的饮食与生活禁忌

-避免辛辣油腻:减轻脾胃负担

黄芪性温,若同时食用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辛辣油腻之物,容易助长内热,增加上火风险。建议服用黄芪期间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杂粮,如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