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熬夜:身体的无声杀手(2 / 4)

加入书签

熬夜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当我们熬夜时,身体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交感神经会兴奋起来。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长期熬夜导致这种应激状态频繁出现,会使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增加心脏的负担。

长期熬夜还会影响血脂代谢。正常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脂质代谢平衡,而熬夜会干扰脂肪代谢的正常进程。研究表明,熬夜会使身体内的脂肪分解和合成过程紊乱,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成分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这种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使得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管腔变窄,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

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形成,就容易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生,患者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脑血管粥样硬化则可能引发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导致偏瘫、失语甚至危及生命。此外,长期熬夜还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心脏的正常节律被打乱,可能出现早搏、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症状,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

四、对免疫系统的削弱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而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一系列的免疫调节活动,免疫系统中的各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会在睡眠中得到修复和更新,并且免疫系统会分泌一些免疫因子来增强免疫功能。

然而,熬夜会严重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研究发现,熬夜会使t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识别和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当t细胞功能受损时,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就会下降,人体就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导致感冒、流感等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几率增加。

此外,熬夜还会影响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b细胞在受到病原体刺激后,会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病原体。熬夜会使b细胞的分化和抗体产生过程受到阻碍,导致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同时,熬夜还会抑制巨噬细胞的活性,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清道夫”,它能够吞噬和清除病原体、衰老细胞等。巨噬细胞活性降低会影响免疫系统对体内垃圾和病原体的清除效率,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长期熬夜导致免疫系统持续受损,还可能引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会对身体的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

五、对消化系统的不良影响

熬夜对消化系统也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首先,熬夜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蠕动节律。胃肠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有着自己的工作节奏,在正常的饮食和作息规律下,胃肠道会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和排空等工作。然而,熬夜会干扰胃肠道的生物钟,使得胃肠道的蠕动变得紊乱。这种紊乱可能导致消化不良,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不能及时被消化和吸收,从而引起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长期熬夜还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的修复和保护机制。胃肠道黏膜是保护胃肠道免受有害物质损伤的重要屏障,在睡眠过程中,胃肠道黏膜会进行自我修复和更新,同时胃肠道会分泌一些黏液和碳酸氢盐等物质来保护黏膜。而熬夜会破坏这种修复和保护过程,使得胃肠道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的侵蚀,增加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熬夜还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酶分泌,消化酶对于食物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