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陆时砚的“装修建议”(1 / 2)

加入书签

“李师傅,怎么停了?”苏晚快步走过去,指着射灯的位置,“我昨天发您的示意图上标了,射灯要装在展示架斜上方30厘米,怎么装到正上方了?”

李师傅直起身,擦了擦汗:“苏小姐,正上方好装啊,斜着装得打斜孔,费时间不说,还怕把老墙凿裂。您看这光线,亮是亮,也能看清织锦,差不多就行。”

“不行,差太多了。”苏晚拿起一块缠枝纹织锦样品,放在射灯下,“您看,正上方的光把纹样的凹凸感压平了,体验的人根本看不出这是手工织的——张婆婆织的时候,每根经线都要错半分,就是为了让纹样有立体感,现在全白费了。”

张婆婆和小娟刚好抱着织好的“凤鸣纹”小样过来,听到这话,把小样放在灯光下比了比,眉头也皱起来:“确实不行,在我们小镇织锦,都得在窗边斜着的光下看,才能看出丝线的走向,正光太愣了。”

小娟也凑过来:“苏姐姐,我昨天看您画的示意图,射灯旁边还标了‘暖光4000K’,现在这灯好像是白光,照得织锦有点冷。”

李师傅挠了挠头,刚想再说“差不多”,门口突然传来陆时砚的声音:“不是差不多,是差了关键的‘光感层次’。”

众人回头,就见陆时砚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秦峰跟在后面,抱着一个金属质感的小仪器。他走到展示架前,接过苏晚手里的织锦小样,放在窗边的斜光下:“您看,斜光下纹样的明暗交界线很明显,能看出手工织锦的‘呼吸感’;再看正光下,纹样是平的,跟机器印的没区别——这就是传统工艺展陈的关键,得让光‘顺着’工艺走,不是让光‘盖着’工艺。”

说着,他打开文件夹,拿出一张打印好的资料,上面是国内非遗展馆的织锦展陈图:“这是秦峰昨天找的苏州非遗馆资料,他们展手工织锦,射灯都要调45度斜角,光源离展品1.2米,既能突出立体感,又不会让丝线褪色。”

李师傅凑过去看了看,又对比了手里的示意图:“陆总,您这资料说得专业,可斜着装确实费工夫,还得重新买暖光灯泡,耽误半天工期。”

“不耽误。”陆时砚从秦峰手里拿过那个小仪器,“这是激光水平仪,能精准定位斜孔角度,秦峰已经联系了灯具店,暖光灯泡半小时就能送到。我刚才问过装修队的王队长,他说剩下的工人可以先装体验区的小织机,这边调灯不耽误整体进度。”

苏晚眼睛一亮:“你怎么知道我们需要这些?”

“昨天你说展示架灯光是关键,我就让秦峰查了非遗展陈的标准,顺便带了水平仪——老厂房的墙是实心砖,斜孔得找对角度,不然容易崩瓷。”陆时砚说着,打开水平仪,红色的激光线立刻在墙上划出45度角,“您看,按这个线打眼,深度控制在5厘米,既不会凿穿墙,又能固定射灯。”

李师傅拿着水平仪试了试,激光线精准地落在苏晚示意图标红的位置,忍不住点头:“还是陆总考虑得细,有这仪器,我们半小时就能调好孔位。”

趁工人调孔位的间隙,陆时砚又走到老梁旁边,指着梁下的空白墙面:“苏晚,这里是不是漏了个‘随手区’?”

“随手区?”苏晚愣了愣。

“就是张婆婆织锦时,随手放老花镜、线剪的地方。”陆时砚比了个大概20厘米的方框,“您看,张婆婆织锦时,织机在东窗,老花镜总放在织机左边的小凳上,每次拿都要侧身;要是在老梁下装个小壁龛,高度1.5米,刚好在她抬手就能够到的位置,既不挡光,又方便。”

张婆婆眼睛一亮:“对啊!我在家织锦,老花镜总找不到,要是有个小壁龛,固定放那里,就不用瞎摸了!”

苏晚立刻拿出笔记本,快速记下“老梁下装实木壁龛:宽25cm,高20cm,距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