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暗流涌动(1 / 2)
后三国时局骤变。
侯景掌控了南梁、开启魔幻统治。
宇文泰的西魏收缩战线,进行全面军事、政治改革。
掌控东魏的高澄,则乘着击败南梁、西魏的威势,加紧了篡位步伐。
东魏于534年底、535年初将首都搬到邺城,那时,高澄14岁,他被高欢安排在邺城参与朝政。
因为他代表高欢,又有陈元康、崔季舒、崔暹、宋游道、王士良等人辅佐,所以他的年纪虽然不大,权力却不小,等同于摄政。
他主持推出了很多改革举措。
历史证明,高澄推出的举措非常先进,有益于时代,且是追随高欢的那些大老粗武将无法做到的。
比如:
规定绢帛尺寸为22x40尺,违者重罚。这样使布匹交易变得简捷方便。
重铸五铢钱,以法令规定货币的重量、成色,使货币发行进入有序时代。
放开采盐、贩盐管控,大大降低食盐价格,减少百姓支出。
朝廷官员任免方面,高澄开直言之路,用才德之士而不论世家还是寒门出身。
高澄对后世最有影响的行为是颁布律法《麟趾格》。这部法律是隋唐法制的基础。
军事上,高澄启用慕容绍宗,在徐州大败南梁军,收复被南梁侵占的领土;
随后亲自指挥军队击败西魏裴宽、收复洛阳。
在慕容绍宗死后,高澄亲征颖川城,俘虏王思政,从而收回被西魏抢占的全部地盘。
甚至,趁侯景攻破建康台城、南梁朝堂混乱不堪之机,东魏军还拿下了淮河沿线的大片南梁国土。
高澄的一系列举措,建立的文治武功,使得他的声望达到顶峰,地位无比稳固。
高欢发妻、高澄之母娄昭君对二子高洋评价道:汝父如龙,汝兄似虎。
然而,嫡长子、美姿容、性聪警、多筹策……这样太过完美的人生,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丧失起码的敬畏之心。
高欢一早将高澄视为接班人,所以经常亲自教导高澄,要他“敬天地、畏因果、行有止、心须安”。
可是,顺风顺水的高澄怎能理解得了父亲的完整意思。
高澄15岁就把老爹给绿了,在老臣司马子如巧妙周旋下才化险为夷。
因为他调戏美女李昌仪,导致东西魏爆发邙山之战,军士战死十几万,无数生灵遭涂炭。
——以上这些,对高澄来说无足轻重,不影响他的前途地位。
但是,高澄发起的“反贪风暴”,给他埋下了致命隐患。
萧衍、高欢、宇文泰三人有一个共同理念:江山是自己和手下重臣(将)共同打下来的,手下重臣(将)在其管辖范围、治理权限内,对财物拥有支配权,因而不存在贪污概念。
高欢由底层军户一路走来,为了整合不断聚拢在身边势力,根本不可能在“整治贪污”方面有所动作。
尽管每次颁布军令、政律,里面都规定了“严惩贪污”的条款。
随着势力不断壮大、直至把控了朝局,反贪工作势在必行,高欢便把这项任务交给了长子高澄。
高澄在邺城摄政时,为了扩大手中权力,就必须扳倒不服自己的官员。
如何做到这点呢?正好老爹给他递来了尚方宝剑:反贪利刃。
高澄利用法规与现实的错位,就用“反贪”这把剑,扳倒、砍伤了不少对手。
被高澄反贪大业伤害的勋贵中,有些人在东魏朝廷根深叶茂:
宗室长老、太师元坦。
高澄大姑丈尉景。
尚书令司马子如,他曾从高欢手里救过高澄性命。
东魏朝廷元老、太保孙腾。
以及司徒高隆之、司空侯景、尚书元羡……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