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慢慢恢复元气(1 / 4)
太子收起试卷,看着皇帝的脸色,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父皇,那王善先怎么办?一直关着也不是个事呀。
儿臣看着他是个人才,又是受害人,虽然抗旨不遵,还是不杀为好。”
皇帝面色不好,从牙缝里挤出一句:“嗯,看在他死了夫人的份上,死罪可免,他抗旨不遵,却不能不罚。
等科举完事了,叫他去丰州当刺史,帮着守北边,无军功不得入朝。”
太子接连应了几句是,想破僵局要徐徐图之,先免死放出来就好,以后有机会再提拔吧。
王雷听了老岳父的话,心里大定,只要阿父没事,去北边就去北边吧。
自己家也没有子弟想借阿父的余荫,无所谓他做什么,顺顺当当的就行。
礼部尚书听着品级不低,退休后啥也不是,就有那么一点退休待遇。
王霆也觉得不错,阿父文武双全,镇守北边也挺好的,说不定还能立点军功。
说起来还是军功实在,可以封王列侯的,再不济也有荣誉称号。
就是战死沙场,也能得到朝廷追封,不算白忙一场。
主要是朝廷太复杂了,心太累,还不如山高皇帝远当地方官来得自在。
福寿山那边,王雷安葬完母亲,早嘱咐过了族人了:“汝南王氏迁居庆州,福寿山在太行东南,黄河北岸,正是福地。
自建神龙祠,神龙归位,福寿山一片祥和,七日一风,十日一雨,形势大好。
来投奔的灾民自愿成为王氏部曲或佃户,从今年开始在山上种果树。
果树苗由姑母元娘提供,每株作价三十文钱,以后有了收成,逐年还款。”
众人一呼百应,积极开垦梯田,广种果树,天天忙得心里踏实。
王氏族人闲了时,读读诗书、弹弹古琴、品品清茶,小日子过得安逸。
曲夫人安坟之后,王霆去了青州,住到潜秀山下的广平村,给自己占了一座三进的小院子。
他现在丁忧,不用上职,主要任务就是管理潜秀山的一切,现在正好开始春耕,接着种果树。
山上的杏花比去年开得强多了,桃花也开始出小苞,估计今年秋天会有收获了。
春耕的空隙,王霆听姑姑的话,在潜秀山的山谷里找一处好地方,安排神龙入驻。
他觉得四青是自然的生灵,还是以山洞为栖息地才好。
好容易找了一处天然的岩洞,岩洞里有泉水从山壁渗出,形成一个小池,就让人加以整修,在岩洞前盖了神龙祠。
四青也很喜欢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林,环境不错。
它无所谓香火如何,就是装个样子。
它只要王家人按约定,每过十五日投放一只宰杀好的小羊就行。
逢年过节,要是加喂一些鸡鸭鱼肉就更好了,实在不行,自己抓些山鼠蛙类也可以。
王雷再去福寿山时,山上已种下两万多棵小苗,在春雨的滋润下开始活泛。
王雷参拜了神龙祠,对王氏众人道:“如今父亲大势已去,等科举过后,要去丰州当刺史,那里离安北都护府很近,回纥人虎视眈眈的,肯定顾不上福寿山这边。”
族人们有惋惜的,有感叹的,王雷又道:“小子请长孙家的几位舅爷派来了几个教官,希望王氏族人都跟着学些武艺,以保自身。
七岁以上王氏成员,有上进心的,爱读书的,无论男女,都可入福寿读书,会请大儒和女师来讲书。”
在国子监读书的长孙清和长孙洁兄弟在王家出事后,早写信告知了家里。
两个人心里也有些七上八下的,不知道会不会受影响。
长孙宇的那位方夫人,气得直跳脚,只说王善先这个外甥不靠谱,一点忙也帮不上。
直到儿子第二封信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