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谁说女子不如男(1 / 4)
大年初一,风雪依旧,明珠赖床了,昨夜趁兴喝了几杯,又守夜,到最后朦胧间伏案睡去。
表兄们在附近有宅子,还有一堆儿子,分家后一般不在府里过夜,他们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
明珠醒来睡在大炕上,谁送她回屋的,都没有印象了。
长孙宇父子长年习武,起得早,每日都要操练,武术也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术,三天不练就手生,感觉就没天天操练有底气。
他们也很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上门拜年。
下午还要去巡查军营,顺便军中慰问鼓舞士气。
大年初二,方夫人带着三个儿子,拿了厚重的年礼,回了一趟娘家。
六表弟长孙池没去,天刚亮,他就带了一大车礼物,兴高采烈地上未来老丈人家拜年,给小未婚妻献殷勤呢。
这次,未来岳丈和岳母见了他,都挺高兴。
刚大胜吐谷浑,是件大喜事,收回雷鸣山,分了银山的股份,心中爽快。
再看少年英雄战功赫赫、前途光明,就顺眼多了。
大年初三开始,甘凉城的四大城门外,长孙总督府派人开始施胡饼和粥,准备到正月十六停止。
每人自己带碗筷,可以打一大勺粥,领一个胡饼。
领东西的人很多,排队排出几里地去,府里熬粥烤饼的人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人领过了,吃完后又去排队,因为不限量,也没人说什么。
没有碗的,可以用官府提供的工具扫雪两个时辰,换一个木碗和一支木勺。
以劳力换东西,城里愿意扫雪的人也很多,准备的工具都不够用了。
陇右偏僻,又不会烧好瓷器,连粗陶碗都挺贵的,许多人家里的碗都不够呢。
干点轻活能领餐具,这是天降好事,所以那些人可不惜力气。
有文人看此情此景不由感慨,到哪里都是穷人多啊。
过了几日,也有城内外的乡绅大户有样学样,纷纷施粥舍饼。
还有顺便招工的,招佃户的,倒更有几分过年气象。
因为王善一送到粮食和物资,又打败了吐谷浑残余和突厥部落联军,缴获不少,陇右大营附近州县这个年过得还不错,大灾年甚至比太平年过得还好呢。
人们也纷纷颂扬长孙大人,打跑了来犯的胡人,抚恤了烈士家属,还施粥舍饼救济百姓。
同在西北,比陇右更偏僻的还有袁阔夫妇驻守的安西,安西治下的西州本来就是长年不下雨的地方,当地人托祖宗福,有天山坎井辅助,对旱灾不敏感。
伊州和庭州今年也有些旱,不过袁家有自己的商队,自从外甥女婿王善先那里得到消息时,就早做了准备。
袁家远赴西南在蜀地西北边缘建了一座袁氏大牧场,送了一批高品质牛羊过去准备留种。
把瓜果、葡萄酒运到五都,换了粮食;还让女儿收购了大量的物资,食盐、黄糖、药草、茶叶之类的。
高价卖到北庭那边,粮食、羊肉、羊皮价格都比去年高不少,大灾年,有东西供应就不错了,总体上来说,安西和北庭这个年过得也还行。
不过,龙州那边的年过得就惨些,梁王本来就没什么本事,偏关键时候,倚重的幕僚常久山还没了,失去了一个大钱袋子。
派人去接管常久山经营的生意,因为树倒猢狲散的缘故,七拼八凑的损失不少。
再三奏请,朝廷依旧不肯拨粮救济,只说可以减免三年的赋税。
梁王找过大皇子宣王借粮,大皇兄收了他的信,懒得写回信,让送信人传了一句话,大灾之年,全都缺粮,各自安好。
这意思很明白,大哥也没粮,各人顾各人吧。
梁王也想过找陇右大都督借粮,一想起那人是前梁王妃王善一的亲大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