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建村先找水源(1 / 4)
高平王听了长公主的回复,勃然大怒:“姑母,这王尚书也太放肆了,太没把本王放到眼里了。
以为靠上四皇兄,就万事太平,门也没有。”
晋阳长公主看高平王愤愤不平,叹口气劝解:“十四侄儿,婚姻之事不比其他,主要是结两家之好,牛不喝水强摁头是不行的,人家不乐意就算了吧。
都城里达官显贵多了去了,各家都有姑娘,何必非要王尚书家的姑娘?你喜欢什么样的?无论美艳动人的,清秀雅致的,才华横溢的,应有尽有,姑母再给你说去。”
高平王心想:姑母呀,您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本王后院女人一堆,找媳妇是顺便的,找财神爷才是主要的。
王尚书跟四哥结了亲家,有了底气,展得更快了。
他只有一个女孩,嫁妆多还是小意思,以后要合作,他肯定能占大便宜。
晋阳长公主临走前,别有深意地道:“十四侄儿呀,王家估计不想把女孩嫁给皇家,王尚书提起前梁王妃,说妹妹尸骨无存,只余青衣君祠让人嗟叹。
姑姑想起这茬,就不想再说这事了,女人都不容易,要是嫁给一心算计自己的男人,确实是个悲剧。”
高平王听了这话,心里气急,却又无话可说。
暗暗下定决心,王尚书不识抬举,他还非把王家女拿到手。
不想嫁给自己这样的亲王,嫁给自己的心腹也可以。
他要的是合作,是钱帛,王雪那样中等的姿色,他其实没看到眼里。
高平王的外祖家是太原阎氏的长房,家主现任从三品的太仆寺正卿,管天下车马。
借他的职务之便,家族主要在太原至绥州一带经营马场,养着不少好马,家资巨富。
从太原往西一带,还建了不少制造坊,以生产各种车架为主业。
阎家姑娘进宫比较晚,算是当今皇帝最后一次选人进宫的,混了几年,生下十四皇子。
皇帝看儿子面子上,抬她做了正二品的充华,是九嫔的最后一位。
阎充华还算聪明,表面上又是个比较佛性的人,不爱争,觉得有子万事足。
十四皇子排行靠后,上面兄长一堆,争储无望,只盼皇帝老了时给儿子分封,找块好地方当个藩王挺好的。
阎充华怕儿子手里钱太多了不安份,跟着狐朋狗友学坏,跟阎家人放了话,没她的许可,不许给高平王钱帛。
阎充华想得有道理,儿子已经封王,单独开府了,他有亲王的俸禄,正常花用足够了。
钱太多了不行,男人有钱就学坏,她困居深宫,管教儿子是鞭长莫及,就怕他误入歧途引来大祸。
高平王心里怨恨母妃,你不给儿子补贴就算了,怎么还不让外祖和舅父们给钱。
都说四皇兄的母妃不疼爱儿子,照他看,阎充华还不如皇贵妃呢。
皇贵妃为了儿子,是敢跟前皇后同归于尽的,这才是为儿子打算的母亲。
其实吧,只要人品不好,有些事怎么办都不对。
高平王生来就不安分,又虚伪又自私,母妃的管教对他来说,都是束缚,都是不服气。
俗话说得好,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高平王觉得自己手头紧,成日脑子里想的就是弄钱,甭管是坑蒙拐骗,还是仗势欺人,只要有利益,他的底线很低。
都城大旱持续,恐慌越来越大。
王家的族老们不约而同地找王尚书议事,问他之前建议迁居小北山附近的事,能不能现在开始办?王尚书先是一愣,后来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永安太平几十年了,你想让一族人迁居,不好统一思想。
人多了想法就多,没有大的借口,总有些人不愿意去。
现在这场大旱,物价猛涨,饮水费劲,
↑返回顶部↑